close

    台灣境內有不少條隆恩圳,這些隆恩圳大多建於乾隆年間。苗栗隆恩圳是中港庄林耳順、陳曉理等人修建於乾隆中葉,嘉義隆恩圳是中埔庄劉別和地主修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於南投竹山的隆恩圳也是張天球、陳佛照,陳同升、曾石等人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修建的。

    新竹隆恩圳是王世杰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開鑿的,不過當時因為灌溉面積,取名“四百甲圳”,後來逐漸擴展到2000甲的土地,因為貫穿竹塹,又名“大南北圳”。改名為隆恩圳也在乾隆年間,據說乾隆五年(1740年)起,新竹王家與鄭家纏訟,管事王佐曾向台灣城守營參將借銀5000圓,參將將調,王家無力清償,特准將田地932甲餘(租榖2636石)、園238甲餘(租銀211圓)抵償公款,埤圳也歸公有,才改稱隆恩圳。

    由於苗栗隆恩圳在乾隆末也有官方出資的情形,這些圳取名隆恩,或許和乾隆時官股有關。有人認為“隆恩”取“乾隆加恩”之意,也有人考查此一詞語,最早出於清世宗為八旗設隆恩莊,供他們收租,並生息銀兩,做為賞卹、嘉喪之用,稱隆恩租,後擴及綠營,所以隆恩圳之名應同為“謝主隆恩”之意。

隱密在雜草叢生的圳道口



    其實台北三峽地區也曾在乾隆十年(1745年)開挖“隆恩陂”,指《淡水廳志》:“隆恩陂在海山堡,其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流至南靖厝築陂引入,灌溉隆恩田三百五十餘甲。”所謂隆恩田應為隆恩庄之田,有田自然要有陂圳灌溉,這裡取名隆恩陂和灌溉隆恩田有關。雖然這並不表示其它取名隆恩的陂圳一定是溉溉隆恩田,但和官股、官田必然脫不了關係。

    竹山地區早在1664年已有明鄭參軍林圯率所部200多人進行軍事屯墾,根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成書的《續修台灣府誌》“林圮埔街”已經形成,當時附近的社寮、溪厝及東埔蚋等地區也漸次開拓。

    當時社寮、後埔仔一帶,文獻上泛稱為“水沙連荒埔”,經墾闢成田,已報陞科,但連年水災,沖崩壓壞,不可勝數,穀米無穫,還被租課牽累,每天被官追逋欠,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彰化知縣胡邦翰,深知民眾疾苦,向上級陳情,剛好閩浙總督定長巡臺抵彰,胡邦翰前導勘災,定長才為他奏請豁免水沖田園數千甲舊欠供課數萬石,同時奏請土地減則,都獲朝廷允准。

圳道口上端題有第一號隧道,是日治時期的產物。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寧都客家人巡臺御史李宜青巡視竹山,體察農民需要,捐銀200元,召集佃農開圳,引濁水溪水灌溉社寮、後埔仔一帶官莊田園280餘甲,民眾感其恩德,取名“隆恩陂”。

    根據彰化知縣張可傳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社寮石牌仔所立的《兩甲作一碑》,當地建築的水圳,由於濁水溪水勢湍急,土堤迭任沖崩,多次呈請免改則陞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隆恩圳又因濁水溪氾濫,圳道沖毀,於是眾佃商請張天球、陳同升、陳佛照、曾石等五股合資修築,約定每甲年納水租五石。

隧道內部深處有清代開鑿的岩壁



    竹山隆恩圳開鑿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為了避免過去大水直接沖擊的危險,利用濁水溪南岸象鼻山的特殊形勢為屏障,抵擋大水,取得水源。以人工方式,鑿通岩壁,穿山而過,引水灌溉社寮、溪洲仔、後埔仔地區455甲農田。這段引水隧道,全長831米,在缺乏精密儀器的年代,能做到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水位高低落差僅有84厘米,簡直是奇蹟。

    還有一項巧妙的設計,就是沿著溪邊山麓交接處,每隔丈餘鑿一橫向的小洞,使這些當時稱為“水窗”的20多個小洞與主圳道相通。這種現在水利會稱為“橫坑”的設計,在大水時起分散水勢的作用,避免圳頭被大水沖壞;在枯水期也能依溪水流向,起截流攔水進入圳道的作用,避免農田缺水的困境。

    隆恩圳關係著社寮地區的開發,建成後,象渚垂虹成為《雲林縣采訪冊》選出的雲林八景之一。而且地方流傳著不少傳說,像和鼻頭山隔水相望的獅頭山,兩山神原為好友,象鼻山神因隆恩圳鑿穿燧道而死,獅頭山神夜夜哀嚎,以致居民惶恐不安,朝廷不得已,派官員在獅頭山下立“開闢洪荒”石碑來鎮壓,從此兩山不再作怪。其實石碑是開闢八通關所建,傳說附以浪漫。

現代的隆恩圳



為發展觀光搭建的水車


    還有一個有關隆恩圳的傳說,說社寮農民為旱季爭水互訟,縣太爺單名“險”,體恤民情,設壇祈雨,結果滴雨未降。農民質疑:“縣太爺不是文曲星轉世嗎?我看他是乞丐投胎吧!”於是在縣衙張貼“乞食險,求雨沒半點。”縣太爺看了,提筆在旁批道:“縣主不是仙,縣主若是仙,山上可耕田。”從此縣民不再諷刺縣太爺。

    後來社寮墾戶張天球、陳佛照、陳同升、曾石等決定重新修築水圳,眾佃恐怕張天球等人無法負擔築圳費用,協議200日內完成,經費由張天球等四人完全負責;超過200日完成,經費由眾佃共同負擔;工程失敗則由張天球等人負責全部損失。雖張天球等人同意,但縣太爺估計成功機會不大,他愛民如子,於心不忍,就想個好辦法,希望皇帝祝福工程順利。於是將社寮缺水情形奏報朝廷,皇帝立刻祝福:“今後社寮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皇帝是真龍轉世,說完,不但水圳順利完工,從此社寮也不再受缺水之苦。大家知道是皇帝的幫助,便將圳名取為隆恩圳。這個傳說未必能詮釋名稱的由來,反而美化了皇恩浩蕩的傳統觀念,不過也說明了工程的難鉅。

     濁水溪為中部重要的水資源,為了解決下游平原用水問題,日治時期早有在集集峽谷興建永久性共同引水口的構想,惜戰爭而停止。1990年台塑公司第六輕油裂解廠確定設在麥寮之後,政府決定在濁水溪河口南岸設立雲林離島工業區,於是在1993年,核定了水資源局的北水南引共同引水計畫,興建了集集攔河堰。這樣,隆恩圳古圳道就面臨封閉的命運。

     2001年地方文化人士開始搶救古圳道,經調查發現前段穿山圳道已遭封閉,只剩後段172米,扣除日治時期增建的80米,清朝開鑿的只剩不到百米,在極力爭取下,同年7月以“竹山隆恩圳燧渠”登錄縣定古蹟。

     國道三號通車後,中寮地區民眾必須從南投交流道下來,穿過南投市區,非常不便,地方人士徵得高速公路局同意,從南投休息站開條便道,接上139號縣道,直抵鄉治所在的永平村。基於個人感情因素,有段時間很喜歡走這條路,穿過市區,從山路可以直達集集鎮。第一次走條路是921前一年的春節到集集玉佛寺探視打佛七的母親之後,那時便道還沒修築。

集集攔河堰兩端的象鼻山和獅頭山

從觀景亭眺望集集攔河堰


     獲悉竹山隆恩圳燧渠之後,幾度驅車走這條路,駛過集集攔河堰的河堤道路,奔往竹山尋訪。由於自己陳述不明,詢問當地父老,都說在象鼻山下,要枯水期搭竹筏才能看到,現在想來,他們說的是取水口,現已封閉,能看得到,真要叨天之幸。初訪逢天雨,水源管制區大門未閉,雖沒找到古蹟,順便瀏覽攔河堰週邊景色,整個籠罩在煙水迷濛之中,像置身在水墨畫裡,也算是補償。

    後來幾次經過,都看到南投縣政府所立的解說牌,甚至還有路標指示,但就是找不到。原來圳口雜草叢生,遮蓋視線,不易發現。即便發現,隧道深邃,要進到清代開鑿的圳道,雨鞋和燈具都要準備充足才行。據說裡頭佈滿蝙蝠和鐘乳石,想發展成觀光景點,就看地方人士怎樣努力了。

    乾隆向來好大喜功,或許在他的年代裡,隆恩圳就特別多,不過,哪天竹山隆恩圳真的成為觀光景點,我想乾隆在很多遊客心中,都只是個年號而已,實在很難想到他關心什麼民生疾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