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97)學年度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的作文題,是引導作文,配27分,相當重。

    “引導作文”和“情境作文”為當前考試作文的兩大主流,有別於過去的“命題作文”。“命題作文”只給題目,考生只要推敲題目的含義,在題意允許的範圍內自由發揮,就能拿得高分了。

    “引導作文”就不一樣了,通常會有一段引導性文字,這段引導性文字會帶到一個話題,考生必須在這個話題裡,以自擬或根據命題單位給的題或給的範圍作答,這樣,寫作方向就有了限制,不能自由發揮。有人就叫它“限制性作文”,中國大陸稱為“話題作文”,個人覺得“話題作文”說法比較具體,也就是要考生在話題裡發揮。

    由於人與人溝通經常海闊天空,漫無交集,話題作文能訓練人們就事論事,不要偏離議題。表達有了中心,才能展現出語言的層次。這樣的題型,對考生讀寫方面的評量,有相當積極正面的意義。

    今年的引導文字是這樣的:

現代科技進步,文明發展快速,任何知識學問的數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古代,分工、分門成了必然的趨勢,任何人都無法博通一切,各類“專家”應運而生。

這段文字是以多重複句表達,是好幾重的因果複句,“因為A所以B,因為AB所以C,因為ABC所以D”,這樣的句子,D應該是中心句,以D為中心來理解就行了。

    這段文字形成的話題是“專家是現代知識分工的產物”,如果朝這個方向命題,也許考生寫得會聚焦多了。

    “專家”有本義有引申義,本義是“對某一門學問有專門研究的人,或擅長某項技術的人”,引申義是“在某一特定事物稍有涉獵的人,或某種能力稍微突出的人”,這個義項在詞典裡多半查不到,可是多數人都這樣用,例如Hello Ketty專家和說謊專家。或許受到日語影響吧,本義的專家是日語稱“職人”,引申義的專家是“達人”,現在台灣處處“達人”,也就把“專家”的詞彙意義涵蓋了“達人”,某種程度的“擴大語義”了。

    從話題的語義來看,題目的“專家”是有限制的,多重的因果複句裡,已經明顯提示這個“專家”是“知識學問的數量和深度遠遠超過古代”、“分工、分門成了必然的趨勢”的現代產物,也就是話題是限制在專家的本義裡頭,這樣,命題者也認為自己已經充分限制了專家的定義,所以放大了話題,題幹要求考生:“請以‘專家’為題,寫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就是要考生討論這個專精的專家,而不是那個“粗略地閱讀或研究”的專家。

    但現代考生的思緒很多都不太理會話題,具體的說,就是把“引導作文”當作“命題作文”來寫,剛好這題有“題目”,也就顧不得“題目”的限制,直接寫作。

    “運氣”好的考生,只就本義的專家發揮,在合乎題意的基礎下寫作,至少能“力保不失”。

    “自作聰明”的考生會“面面俱到”,只要他能想到的“專家”都會寫出來,結論就會來一句“我們既要做這種專家,也要做那種專家”,離題了一半,分數該怎麼下?

    大部分考生寫的專家,都是對事物稍有涉獵的專家,一開頭就是“專家就是日本的達人”,接著就寫“生活專家”、“理財專家”、“考試專家”、“愛情專家”……,也許生活、理財、考試、愛情也可以成為一門有深度的學問,但考生寫的專家,不是爸爸就是媽媽,會遊山玩水就是生活專家,會投資股票就是理財專家,要不就是兄弟或同學,考前幾名就是考試專家,有幾個女朋友就是愛情專家,會作垃圾分類就是環保專家。不但膚淺,而且偏離主題。

    老師也是考生書寫的對象,但很少從教育或專業著手,卻以“打人專家”、“辱罵專家”來描述恩師,作為老師同類,評閱這種考卷,會有什麼想法?

    考生的創造力,大多表現在勉強將不搭配的詞語搭配在一起,“反應”、“做人處事”、“克服困難”根本和“專家”不能搭配,就硬搭配出反應專家、做人處事專家、克服困難專家,不能掌握專家之詞義,怎能寫出好作品呢?

    我相信很多考生的父母的確是某些學術領域的專家,所以看到“我父母也是專家”時,眼睛都會為之一亮,但細看之下,都不是真的專家。每次大考,不論出什麼題目,總有那麼一些考生會牽扯到外公和祖母,這可能和隔代教養有關吧?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專家也不是不可能,只可惜,他們寫的是打掃專家和洗碗專家。像這種描寫祖父母的應試作文,大多會以悲劇收場,所以最後一段都會是這樣:“每當我看到家裡的碗,我都會想到外婆,因為她是洗碗專家。”

    比較觸目驚心的文章,大多一開頭就這樣寫:“要說專家,其實我就是專家。”這時我們閱卷委員會猛然一醒,原來作者身份特殊,真是失敬之至。接下去,這位專家會自吹自擂的介紹自己是打球專家、考試專家、猜題專家、睡覺專家、反應專家、解決問題專家、跟老師哈拉專家,甚至有位考生自稱心靈輔導師,我想這位大師應該是自覺學海無涯,想重返校園,繼續充電吧?真是活到老,學到老,令人佩服。

    還有位考生說:“現在想找的資料,電腦裡都找得到”,所以“每個人都是專家”,我想,既然每個人都是專家,那麼又何必上大學呢?

    有位考生劈頭就寫,“妳真是偷心專家”,我以為寫給我看,原來是說女友偷走了他的心,幸好別的女友搶回來,不知他在悲憤什麼?

    上述考生心目中的“專家”,至少還是個人,但有位考生這樣寫:“鮭魚是游泳專家”,還有位考生這樣寫:“雨是清潔專家”,有生命的,沒生命的,都是專家,都能入題,真是匪夷所思。還有這樣寫的,“有森林的亮麗,有蝴蝶的飛舞,有風的聲響,世界才美麗”,所以“大自然是分工分門最細的專家”。

    搞錯了專家的概念內涵是一回事,搞錯了引導文字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分工、分門成了必然的趨勢”是從句,是主句“各類‘專家’應運而生”的原因,可是很多考生都把它當作中心句,當作關鍵句,整篇文章都在談分工的重要,分門的重要,好一點最後會希望“學者專家要分工合作”,離譜一點就擔心專家太聰明了,希望專家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要狠狽為奸,把知識用在危害世界的地方,我想,他們科幻電影真的看太多了。

    學生作文一直在僵化了的起承轉合模式裡運作,有位考生起句這樣寫,“專家一定是從古代人逐漸演化過來,這是專家的發源地。”我想,他至少了說明了專家不是外星人。很多考生都會在轉折的地方,說:“有些專家的智慧不幸的用在錯誤的地方”,所以結論部分,考生都會對專家提出呼籲,例如:“愛是造就專家的根源”,不知在講什麼?

    指考作文的空話和錯別字的情形,也很令人憂心。例如:“慈悲”寫成“慈卑”、“堅毅不拔”寫成“堅毅不跋”、“聞道有先後”寫成“問道有先後”,這還算平常;把汽車寫成“噗噗”,簡直輕眺;有位考生寫出“當小花草變成大樹的時候”這樣的句子,就不知他們在想什麼了?

    近年基測加考作文,引起中小學教師、家長注意,於是各式各樣的作文加強班紛紛出籠,學生被加強,老師也補強,舉目望去,都在“主旨”和“形式”上面下功夫,都忘了或不會從語言最小單位“詞”(word)著手,這樣,出現本年指考作文搞不清題意的現象,就不足怪了。

方形石碑形式的后土

日警裝束的石刻

永井清次的題辭

鰲魚排水是廖墓的特色


    去年清明之後,我到台中市定古蹟廖煥文墓參訪,並在格子裡發表同名的文章,今年清明後不久,我又參訪了一次。

    這次參訪,主要是補拍相片,看到了方碑式后土,和日警裝束的石刻,也看到了永井清次〈蔗境白眉〉的題辭,不過最大的發現,是從碑文看出這是個墓主和妻妾的合葬?。

    在墓碑正中“考煥文張公”下面,自右到左依次排列:“妣賴氏富張媽”、“妣林氏銅張媽”、“妣黃氏來張媽”、“妣江氏鳳張媽”、“妣林氏招張媽”等妻妾名諱。

一考五妣合葬的碑文

妣林氏招名諱上刻有十字架


    雖然我們習慣認定古人一夫多妻,其實,經文獻探討之後,應該修正為“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一夫”配“一妻”,“一夫”有“多妻”,一定是“妻”死再娶,不可能同時擁有“多妻”,同時最多“一妻多妾”。

    為什麼這樣,主要是婚姻是兩個勢力相當族群或階級的大事,雖然允許男人擁有很多女人大量繁衍後代,但匹配的雙方,必須維持相對的族群和階級地位,把不同族群和階級的女人並列,勢必引來族群和階級的戰爭。

    為了避免族群和階級的衝突,“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設計,充分的表現在人們的各個生活層面,“男主外,女主內”,妻主管了家庭各類的事務,妾必須受妻的節制。在祭祀方面,完全呈現出妻與妾有著不同的等級,在祠廟上只有妻的牌位,沒有妾的牌位。

墓手上的題辭

櫟社社長潭子庄長傅鍚祺題詩


    漢族相信牌位是靈魂的歸依,所以不太講究墓葬的形式,自古以來,大部分都是夫妻分葬,但也有夫妻合葬例子,但夫與妾合葬的例子相當罕見,除非母以子貴,妾所生子有很高的成就,才有機會拉抬生母的地位。

    我查自己的家譜裡清代封贈最高的十五世天縱公,有二媽,劉氏媽死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那裡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的李氏媽才15歲,顯然都是妻的身分,所以身後一夫二妻合葬。

    目前我沒去查證廖煥文墓裡“一考五妣”的關係,但以理推,五妣相繼為“妻”的可能不大,應該部分只有“妾”的身分,也就是俗稱的“細姨”。這樣一夫多妻多妾合葬的心理,我們可以理解,就是到黃泉之後,墓主依舊可享齊人之福。

登錄為市定古蹟後,交通條件顯然改善了。


    可怪的是,挾持著現代化的觀念來殖民台灣的日本統治者,不但沒能在社會觀念和法律制度上清除腐朽的納妾制度,反而在妾的身份地位給予很大的提升,碑文最左邊的“妣林氏招張媽”上頭有個十字架,多少象徵著她的宗教自由,這樣,舊的家庭倫理觀念破壞了,家庭成員的關係更複雜,相互鬥爭也明顯加劇。我們看到戰後竄起的第一代企業家,大娘、二娘、三娘所生的第二代企業家,挾持生母的勢力,彼此傾軋,互不相讓,多結怨於此。

    當年宋美齡嫁已婚的蔣介石,也沒有讓自己降格為“妾”,何況納妾會引起家庭鬥爭,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反證來說明此一命題不能成立,一夫一妻也難免兄弟鬩牆的命運,而且現代社會“競爭才有進步”的觀念,也未必排除兄弟之間的競爭,說不定對家族發展還有正面的價值呢!

    因此,我們看到廖墓一考五妣合葬的現象,代表的是時代的變遷,決非偶然的現象,至少“妾”的概念內涵不同於以往。在一夫一妻的現當代,社會未嘗不能接受。

    但我們看到指考作文裡的“專家”,並不代表概念內涵變了,而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謬誤,這樣謬誤的普遍存在,而且這些考生無一“倖免”的即將進入大學殿堂,這或許更是我們擔憂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