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會想參訪祭祀公業張琯溪公宗祠,是在網路上看到南投市921地震後歷史建築現況調查表。當時也實際的把表列的歷史建築走了一回。

張琯溪公宗祠正面三川殿


    這座歷史建築地址是平和里南陽路196巷20號,196巷實際上是夾著一條大水排,排水流經不遠處的中山公園,中山公園是日治時期南投神社所在,旁邊就是當時行政中心─南投郡役所,或許這樣,巷子左岸有許多日式建築,可能是日本人公署或宿舍,形制古雅質樸,讓我流連甚久,可是就一直找不到宗祠。後來改從排水右岸走下去,才看到這個地方。

    當時的情景,只見四周一道圍牆,裡頭除了包得密不透風的門廳之外,其它建物都夷為平地了。從網路上到的照片,這裡的確在921時摧毀殆盡。

張琯溪公宗祠護龍山牆面有琯溪字樣


    今年4月24日,為了響應天下雜誌微笑319活動,到南投市公所蓋章,途經南陽路,憶起尋訪張琯溪公宗祠之事,遂興起再訪的念頭,於是,故地重遊,看到的卻是不同的景象。

    現在的宗祠,重建工作近乎完成,讓人覺得它的規模比想像裡大很多,採中西合璧的風格,三川殿是百分之百的漢式結構,但向左右延伸的過水門、護龍山牆面,和護龍的外牆,整個和門廳設計成為一體,而且過水門女兒牆的設置,和護龍山牆上時採用巴洛可式風格設計,還在山牆面上個別加上“琯”、“溪”字樣,像極了把當時街屋設計風格,整個搬移過來,這樣特殊的設計,可以當作日治時期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築代表。

張琯溪公宗祠中西合壁一體成形


    根據記載,張良之孫張典當過清河太守,後人都自稱清河張氏。南宋時,有“小一郎”稱號的張鐵崖遷居到福建平和縣琯溪鎮,於是張氏又有“琯溪”一派,又稱小溪派。滿清時期,琯溪派下有好幾家來到南投開墾,聲勢漸旺,才有宗祠的設立。

    張琯溪公宗祠創於道光年間(1849),歷經一次遷址(1911),一次改建(1934),在加上這次重建,說起來,每次修建,都是張氏族人的大凝聚,也是漢人宗族文化再一次發揮整合的效應。

    據報載,也是張氏族人的立委張俊宏,出面協調祭祀公業捐出四周8000坪土地,和國有財產局“以地易地”的方式,想把這裡規劃成古蹟文化園區,這可是說是宗祠文化的一個創新。

    張氏族人當然希望保持宗祠祭祀的功能,對外開放又發揮了博物館的作用,戶外寬廣空間更提供了市民休憩、藝文活動的場所,著實給人很大的期待。

    這次參訪回來整理相片時,才發現我《台灣體驗》的網頁上並沒上次拍的照片,在伺服器裡頭也沒找到。我懷疑上次參訪時,看到宗祠殘破過度,根本無法拍照,也或者照了忘記掛上。慶幸這一次自己靈光一現,得以重新補上。

    此外,巷口有一間活化了的傳統建築,實際上已被改造成咖啡屋,有些參訪者誤以為那就是宗祠,其實還要往裡面走,就在不遠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