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彰化教書,幾次搭集集線,都只到集集站就下車了。有了車後,最多也駛到水里,走21號省道去日月潭,很少走131縣道到車埕。

    第一次到車埕是偶然,那時剛發展觀光,從集集一直延伸過來,車埕的觀光點在車站和老街,正好抓住全台老街熱的尾巴,改裝的餐廳和商店林立,到處都是購買紀念品的遊客,好不熱鬧。

    集集線,這個台灣惟一不以終點站命名的鐵路支線,實際的終點就是車埕。它位於前清水沙連六社的水裡社和貓蘭社之間,地形平坦寬闊,大正二年(1913年),埔里社製糖所為了輸送蔗糖,在大正五年(1916年),拉了一條埔里社到外車埕49厘米寛的輕便鐵道,還有一條車埕到二水76.2厘米寬的五分仔車軌道,這裡成了台車和五分仔車的停車場,於是就以“車埕”為地名。

車埕鐵路隧道

車埕車站的加水塔、加煤平台和號誌樓


    大正八年(1919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為了興建日月潭“門牌潭發電所”(今大觀第一發電廠)及水裡坑的“第二發電所”(今鉅工發電廠),運送工程設備及材料,就以原先二水到車埕路線,改建為和縱貫線相同軌距的火車軌道,並向內延伸至“門牌潭”。大正十年(1921年)完工,次年就投入客運業務,設“外車埕驛”,稱“外車埕”是因為車站在“車埕”(車場)之外。

    昭和二年(1927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以378.8萬日圓收購為公營,稱“埔里線”,成為日本經營內山的主要道路。昭和九年(1934年),門牌潭發電所完工,拆除了門牌潭到車埕間的軌道,改稱“集集線”,戰後歸台灣鐵路局所有。全長29.7公里,仍為現在台灣最長的鐵路支線。

    原來站房比較簡單,後來改為四方形水泥建築,921地震後,遷址重建為仿古木構式建築,主要為了觀光。雖說如此,島形月台和火車加水塔、加煤平台,還有些歲月流動的痕跡。

車埕三元宮


    電廠興建期間,大量工程人員進駐車埕,繁華一時。有人說,“車埕”是福佬人說法。的確,福老話有“廟埕”、“鹽埕”、“稻埕”、“墓埕”和“運動埕”的說法,但客話也有“禾埕”的說法。福老話的埕(tiânn)和客家話的埕(tangˇ)都有廣場的意思,而且“車埕”這個詞彙,兩種語言現在都已語義縮小,成為地名,原義也不約而同的轉化為“停車場”這個詞彙,福老話唸thîng-tshia-tiûnn,客家話唸tinˇ-caˊ-congˇ。若說以前福佬人稱車場為車埕,那客家人也未嘗不是。矗立在老街上方的車埕三元宮,可以說明了當時客家人有一定的優勢。

    或許,車埕的繁榮是由幾個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人們促成的。電廠完工後,這裡恢復了原本的寂靜,留在這裡的,或許是附近務農的客家人。二戰期間因電廠所在,遭到美軍轟炸,滿目瘡痍。1952年張水枝到這裡經營樟腦油工廠,車埕似乎開始動了起來,但由於中潭公路和埔里進日月潭公路的闢建,使原本具有經營內山中繼站的地位的車埕又冷落了下來。就在這時,出生於雲林金湖的孫海(1917年-1979年)走進了車埕。

    孫海16歲來到阿里山下木材業興盛的嘉義,原本從事廢棄木材買賣,後來成立振昌木材行,從事闊葉木防腐加工,製作電線桿、鐵軌枕木等產品,工廠遍及嘉義到竹山。1958年他標到林務局巒大山林場管理處所屬丹大林區伐木權,開始從高山針灌木展開生命的另一篇章。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舊廠房現在逐漸拆建為觀光商圈,消失中……




    為了伐木和運材,他招募了2000多名工人和1000多名退除役官兵,以4個月時間,沿濁水溪上游丹大溪谷,修築了孫海林道,也就是現在的丹大林道,從海拔400米緩升到2400米,全長60公里。

    同時,他看準了集集線火車運送物資的有利條件,將營運重心移到車埕,使它成為丹大林場木材集散地、加工廠。他大手筆大面積的收購車埕的土地,將整個車埕納入振昌的版圖,佔地達2萬6千坪。

    他在日本建築的基礎下,建了辦事處、員工宿舍,同時闢建了倉庫、貯木場和製材場。考慮到工作環境與生活的機能,他將車埕的道路和建築作了整體的規劃,徹底的改變了車埕。原本從事農作的居民,紛紛投入振昌,把車埕改造成具有規模的木材王國。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現在活化為木工教室



    振昌王國,從振昌木材行、振昌木材防腐工廠、丹大造林事業部,到1966年改組為振昌木業股份有限公司,再1981年年合併關係企業為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給車埕帶來了四分之一世紀的繁榮,這位當地人尊稱為“海頭的”(hái-thâu--ê)的人物終於結束了傳奇,國民政府也在1985年改變了林業政策,不准再伐木,振昌改由國外進口木料,遷往豐原。丹大林場不再喧鬧,車埕立即走向蕭條。人員散去後不久,休閒觀光的腳步,從綠色隧道到集集火車站,一直延伸過來,從老街至車站,振昌又從人們記憶深處裡甦醒。

    現在來到車埕,很快的會被大型儲木池吸引,水禽與錦麟共構了寧靜的世界;還有吊原木的天車以及它的作業軌道,龐大苯拙的身軀,訴說了木業加工運輸的工序;池畔作為服務中心的水榭,也供應了遊客木業發展歷史的知識;至於曾經作為員工餐廳的建築,依舊站立在水邊,等待人們的創意去活化運用。有人說,車埕的資源是整個集集線最具觀光休閒潛力的地方,依舊和振昌脫不了關係。

    原來振昌木業的辦公室就在廠區左側,東西洋混和式木構建築,坐西朝東,牆身紅磚上為雨淋板,水平分割,莊嚴典雅,充滿著文化氣息,有效的活化為現在的木材D.I.Y.教室。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貯木池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餐廳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天車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五分車道


    振昌木業的宿舍在老街下方,橫向長條形的木構兩層樓建築,除牆身下半磚造外,全以檜木為之,相當堅困。從日式妻切屋根,可以看出,這些建築和高級職工住的宿舍,都在日治時期殘留建物基礎上修建的,都有成為文化資產的條件。

    2004年,七二水災沖垮了進入丹大林道的孫海橋,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發表了《孫海橋的故事》,主要針對以前政府不明瞭丹大林道對大自然的嚴重斲傷,居然在1969年將孫海橋改建為水泥橋;而1989年,為了高壓輸電工程,台電又將林道延伸到海拔2952米的七彩湖。後者使丹大林道淪為四輪驅動車蹂躝自然生態的幫兇;前者危害生命財產更為直接,禁伐後的造林產權仍屬振昌,孫海將林地分租農民種植高冷蔬菜,而山老鼠也依舊從林道長驅直入,濫墾和盜伐造成土石流失,近年來就不斷看到信義鄉地利村(布農族達瑪巒部落)飽受土石流威脅的鏡頭,成為重複搬演的惡夢。

    這篇批判性文字,不完全針對振昌木業砍伐山區珍貴的紅檜、紅豆杉和台灣扁柏的事實,但次年該公司以“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築群”申請登錄為歷史建築,仍不可避免讓人產生聯想。

    日本人沒放過台灣山林的利益,國民政府也幹同樣的事,為了發展工商業,為了賺取外匯,國土就活該任意踐踏。政策如此,也就不能怪孫海了。環視現在熱帶雨林的濫伐,當地政府不論能力不足或張一隻眼、閉一隻眼,能不負責嗎?孫海還是合法砍伐的,原來也沒政府制止他後續的處理。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宿舍,高級職工多獨門獨院。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宿舍,這應該是中高級職工住的。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宿舍二樓走廊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宿舍,中低級職工住得較簡陋。

連結宿舍間的階道


    在南投縣府公告這裡為歷史建築後不久,2005年11月,我在車埕看到振昌木業建築的整修情形,和今年夏天看到的,主體部分差異不大,但原來搖搖欲墜的製材廠,部分拆除,或者保留某些傳統元素,活化為現代建築,可以看出振昌想轉型,打造木業主題觀光園區的意圖。

     還記得當年初到車埕,在車裡躲驟至之雨,穿透玻璃上滿佈的水珠,看到一片模糊的綠,顧不得老天還在滴滴嗒嗒,拉下車窗,搖平座椅,瞧著山林蒼翠之中,軀幹曲直有致,枝葉形色繽紛,白皚皚的雲嵐徘徊不去,偶爾飛進了覓食的鷺鷥,感覺生命如此繁忙,生活又如此悠閒,一時心靈全都呆了起來。走進市街,長了許多知識,心情反而複雜許多。現在想到車埕,心思就會飛到那從沒去過的丹大林道。可笑吧?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室現多規畫為管理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