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雄港港史館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是日治時期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程之一,但因二戰期間,財務緊縮,僅完成原設計的1/3就竣工使用了,為打狗港海關的聯合檢查處。昭和十八年(1943年)改制為港務局,戰後繼續使用,為港務局局本部。1994年因結構略微傾斜,計劃拆除重建,但終究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於是,1997年整修作為港史館,2002年對外開放。

    民眾參觀的重點,或許也可以放在文建會資料指出的建築特色:“不僅正面外牆兩側不對稱,窗戶樣式也不同,四面外牆、館內裝飾均不例外,各自表現差異,整棟洋樓找不到一處相互對稱的,卻無任何不協調的感覺。”特殊的設計,必能給人們帶來更高的審美品味。

    既然是港史館,或許也可以關注港口的內涵上面。據說高雄港在明末就以小漁村的形式存在,張燮的《東西洋考》就記載了打狗的方位。荷蘭和明鄭都在港埠上有所開闢,清初的打狗港已成高屏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咸豐八年(1858年),依據中英天津條約,開口通商,同治二年(1863年),海關成立,同年底還在旗後設分關,打狗港正式成為國際港口。



    同治八年(1869年),由英商張怡記承造的海關官舍在哨船頭打鼓山麓落成,光緒三年(1877年)英國在海關旁邊蓋領事館,在哨船頭山丘上建領事館官邸,其他外國人也來這裡租地,設商館,建倉庫,涉外愈趨繁複,於是浚港工程就變得很重要了。

    光緒九年(1883年),英船愛斯柏妹號入港測量,同年英署理安平兼打狗領事霍必瀾(Pelham Laird Warren)向清廷表示願自發價疏浚打狗港之意,沒獲得回應,光緒十六年(1890年),巡撫劉銘傳才開始請英人馬禮遜查勘打狗港。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日本人看準打狗港具備優良港灣的條件,開始計劃築港工程,次年(1900年)六月,開始調查地形、地質、水深、潮汐、潮流、氣象及海底泥沙移動等資料,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開始著手海岸線倉庫地基打樁工程,疏浚港外沙洲,並挖泥填築大港埔一帶鐵路用地四萬餘坪。次年(1905年)設立浚港機構,並實施第二次港區精密調查測勘。又次年(1906年),擬議興築高雄港計劃,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完成,預計分三期38年實施,第一期工程4年,第二期工程26年,第三期8年。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第一期港灣建設工程完成,允許3000噸船隻進出,可停靠船舶11艘(碼頭7艘,浮筒可繫船4艘)。由於業務成長快速,於是擴大原計劃,昭和十三年(1937年)第二期工程完成,允許吃水8米以下8000噸級船隻進港,可停泊3000至10000噸船隻26艘(碼頭16艘、浮筒可繫船10艘),並建有單層倉庫19棟,雙層倉庫6棟,貨物吞吐量140萬公噸(碼頭裝卸能力80萬噸,駁船裝卸能力60萬噸)。

    第三期建港計劃適逢太平洋戰爭,築港工程全部停頓,只有加強港灣維護工程和興建倉庫一棟,昭和十四年(1939年),吞吐貨物320萬噸,泊船能力300萬噸,為日治時期高雄港營運的最高峰。昭和十六年(1941年),高雄港為日本提供南洋軍需,以致昭和十九年(1944年)10月12日為盟軍空襲的對象,碼頭、倉庫、起重設備,幾全炸毀,而且為遲滯盟軍,還在港口自沉5艘大船,以致高雄港成為死港。

    戰後,致力恢復,打撈沉船、清理航道、增添設施,至1955年始有舊觀。1958年開始12年擴建工程,填築新生地達544公頃。1975年多元化功能的第二港口開闢工程完成,允許10萬噸級貨輪進出港口,1980年完成中島新商港區開發工程計劃,增加深水碼頭27座,淺水碼頭2座。1984年過港隧道工程完成,使旗津與市區聯成一體。2000年第五貨櫃中心興建完成,8座深水碼頭,裝卸量達1000萬TEU。碼頭設施逐漸完善,配合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漁港、臨海工業區、一貫作業大鍊鋼廠、百萬噸級大造船廠等相繼開發,使高雄港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國際商港。

    近年受到產業轉型和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挑戰,業務有下滑的趨勢,因此政府想朝亞太營運中心的方向努力。而“港市合一”的議題,也始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拉扯。看來,高雄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是根據港務局資料整理的,現代官方文書往往辭不達意,職業習慣讓我重新表述而已,其實我對這個台灣重要的港口知之不深。

    1981年寒假,我第一次到高雄,那也是算蜜月旅行吧,在長輩強烈期望下結婚,但心理準備不足,老是懷疑健康有問題。當時坐在鼓山山頭上,眺望高雄港口,夜色深沈,燈火倒映,感覺煙花世界,而我來之前,已然繁盛,等我離開,繼續繁盛,而我能躬逢其盛的,只有當下,頓時覺得人的渺小,人生的短促。

    那是第一次接觸高雄港,有點距離,第二天渡船頭到旗津小遊一番。第二次接觸高雄港是在無預期狀況下,我陪95級甲班澎湖畢旅,回程搭台華輪,下船就跳上計程車,連夜北上,無暇欣賞。

    第三次專程到港灣參訪古蹟,之後從小港搭飛機到七美補蓋微笑章,港史館在我的行程中,在館裡胡亂的參觀之後,走出大門,回頭望著這個曾是港務行政中樞的地方,巴洛克式的紅磚建築,新刷的白色驤邊,在驕陽下顯不出現代的光彩,原來過去的終究過去了。我很少摸索人生議題,當年月下的人生體悟,應成絕響。當年的人早已反目成仇,而現在走過身邊的人都還年輕呢,談得上人生嗎?時間流逝得真快,高雄港還欣欣向榮,駛向夢想,而我,還真的走不出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