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97)學年度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的非選擇題,共有兩題,佔45分,配分相當重,照說,考生應該慎重作答才是,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

    第一題是“擴寫”,擴寫、縮寫、續寫是作文能力訓練的重要方式,出擴寫題,沒有什麼不好。而且命題單位還怕考生不瞭解什麼是“擴寫”,特意在題幹裡詳加說明,應該說,一方面測驗考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還有訓練的功能,個人非常贊賞這一題。可惜,我們的考生,居然看不懂漢文。

    題幹是這樣寫的:

“擴寫”是以原有的材料為基礎,掌握該材料的主旨、精神,運用想像力加以渲染。請仔細閱讀框線內《史記.項羽本紀》的文字後加以擴寫。文長約300-400字。

擴寫的材料,是一段選文,這段選文,考生也許不陌生,出自課本〈鴻門宴〉,許多國文教材有選錄這篇文章。

    就算沒上過這課,或者上課不用功,對課文不熟悉,也都能透過漫畫書、連續劇、電子游戲等,掌握故事梗概,再不然,也多少能從“擺鴻門宴”這個慣用語裡頭,掌握語源吧?

    擴寫的一段文字是這樣: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一般而言,擴寫不能更動原有材料的時、空、人、事、物,否則就叫改寫。

    在評閱作文時,我看到許多考生更動了原材料,倒不是刻意改寫,而是看不懂古文。

    最常見的誤讀,是將原本“祝福長壽”的“壽”,解釋為“作壽”、“過生日”,於是就把這場鴻門宴當作范增刻意安排的“壽宴”。

    原文項莊在范增面授機宜之後,立刻進場採取行動,而很多考生就硬將時間推遲成“過了幾天,項莊幫項王辦生日宴會”。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這段文字的主要人物是項莊,古文承前省,下邊的稱呼,都略去姓氏,居然很多考生從頭到尾稱他做“莊先生”,甚至有人以為是“莊子”。像這種濫改主人翁姓名的情形很多,有人居然把“沛公”說成“沛王”,主動幫劉邦升爵加級;更過份的說成“劉備”,搞錯了時代。

    項莊舞劍,有的考生只看到舞沒看到劍,就說范增知道劉邦好色,特意安排“脫衣舞”表演;部分考生把劍舞理解成“吞劍表演”、“拔劍比賽”。

    還有“為所虜”是“被沛王虜”的意思,考生卻曲解為“擄走劉邦”;“請以劍舞”是“請求用劍跳舞”的意思,部分考生卻曲解為“項莊邀請項羽一起舞劍”、“項莊恭請項羽表演劍術”,真是主賓不分,搞不清楚對象。

    有的考生不是誤讀,是刻意改寫,但改寫得莫名其妙,明明是“項莊舞劍”,偏要改成表演騎馬,更誇張的是馴獸表演。把“舞劍”說成“跳舞”就很糟了,有人覺得跳舞的人應該是女生,就掰出個項莊的妹妹來跳舞。

    最離譜的,算是“續寫”,根本不管題幹要求,也不管考題上原有材料,一開頭就是“項莊眼看殺不了劉邦”,有的還老老實實照史實續寫,但為數不多,主要是因為考生忘了歷史真實。

    大部分的“續寫”都自搿了一段脫離史實的故事,像“項羽殺了劉邦之類”,個人還覺得考生也許為項羽抱不平;但很多考生都掰刺劉不成,改用藥酒毒殺,然後被張良識破,這也還好,至少考生心中還有張良,但劉邦“尿遁”之後,項羽派“呂布”追殺,就未免太離奇了。

    這類考生,人數眾多,一般文筆順暢,辭句優美,但文不對題,怎能拿高分呢?

    此外,還有一些考生寫鴻門宴的政論,把記敘文變作議論文,那就更離譜了。

    更可笑的是,試題上有一段“提示”:

“本題非翻譯題,請勿將原文譯成白話。”

這段文字,考生都有看到,所以直接翻譯成白話的很少,但就有不少人理解成“用文言文作答”,直接用文言文擴寫,但他們文言文沒有基礎,也只能用加字法擴寫,“范增起”就擴寫成“范增起立”,整個文章增加不到十個字。

    大考會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考生看不懂白話文吧?根本不看或者看不懂題目。

    說了半天,到底要怎樣寫這個擴寫題呢?首先要掌握原有材料的中心,這樣才不會擴寫得面目全非,荒腔走板。

    接著,就要看哪裡有擴寫的空間,一般而言,記敘文常有詳述和略述的部分,擴寫的空間,就在略述部分,將略述部分詳述準沒錯。一開始使用“起→出→召→謂”四個動詞,表示范增做事明快,就是略述,有擴寫空間。項莊、項伯舞劍,也是略寫。

    此外,環境氣氛也有擴寫的空間,鴻門宴場面的熱鬧氣氛,還有項莊舞劍時的緊張氣氛都有擴寫空間。

    還有主人翁的心理活動也有擴寫的空間,尤其傳統漢文學敘事作品不重心理描寫,給了許多擴寫空間。像范增、項莊、項伯、項羽和劉邦的心理活動,多有可以發揮的地方。

    可以擴寫的空間如此之多,我們的考生卻寫到別的地方去,可能說國文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

    從錯字連篇也可以看得出國文教育問題有多嚴重,像“絕(決)心”、“浮(俘)虜”、“傀(詭)計”、“祝(助)興”、“更心(新)”、“鬆械(懈)”、“侍(伺)候”、“接(揭)露”、“氣(棄)劍”,題目上就有“范增”二字,還會有人寫成“笵增”。大考規定用手寫,總不能推說打錯或選錯了吧?

    命題單位的期望和考生的能力有了落差,閱卷單位是站在命題單位這邊,畢竟白紙黑字,總不能將就曲解誤讀的考生,這樣,對那些語文程度好的考生不公平。

觀音菩薩

何仙姑




    最近有走訪了新埔廣和宮,在經過媒體揭露和社會撻找之後,原以為不屬於廟宇的事物會在信徒的需求下,會自動的消失,沒想到半年過後,白描的圖案已經上了彩,舊壁畫也塗以白底,甚至上了描線,看來跟我的原來的期待相反。

    廟宇的繪畫和宗教功能是息息相關的,周秦時代祠高禖之神,作為男女試婚之所,廟裡出現男女在桑林外野合的石刻,正符合它婚姻、生育的教育功能,有什麼好奇怪的?

    藏傳佛教的唐卡和神像,很多都作出男女交構的合體形象,也符合它教義的顯密雙修的功能,不會讓人大驚小怪的。

西施浣紗

貴妃出浴

花木蘭

樑上的飛仙



漢式美人魚?


    廣和宮祀三山國王,原本具有守護地方的功能,人民的婚姻和生育也應包含在這一職能之內,但大陸也好,台灣也好,儒家思想早早就已世俗化,表現在各式各樣的民間文化裡頭。

    在台灣看到的傳統廟宇的各種藝術創作題材,以戲曲、小說和二十四孝為多,二十四孝直接傳遞了“百行孝為先”的理念。戲曲、小說的題材,不論三國、水滸、西遊或封神,都想透過這類題材傳達忠孝節孝等道德情操。

    近年來,科技進步帶來人類許多觀念的改變,也衝擊著舊有的道德規範,傳統廟宇功能也自然會隨著信徒觀念的改變而有所改變,這,我可以理解。

    看現在廣和宮的藝術題材,依舊二十四孝、八仙過海,但也有西施浣紗、貴妃出浴等新題材,只不知這些新題材詮釋了什麼宗教理念,發揚了什麼宗教功能?

戰袍裡的麻姑

戰袍裡的南極仙翁

門上的仙女




    比較爭議的是彩繪裡的女性人物,個個低胸露乳,強調了曲線,尤其聖潔如觀音菩薩、何仙姑和麻姑等,都不可免,這是現代美感經驗使然,還是出自某種宗教思維?

    觀乎現代廟會活動,多了不少電子花車、少女綜藝表演,大多解釋為娛神。廣和宮彩繪,“藝師”也大方的留下姓名和電話,媒體引述廟方的說法,三山國王是唐朝人,女性自然作唐妝。事實上,“藝師”如果真想以唐妝呈現,應從敦煌石窟或近年出土的唐皇室陵寢的壁畫仕女服飾細細推求,而不應像我們看到的,在明代服飾的基礎上,以低胸呈現。但既以唐代神祇為籍口,就難免有娛神,甚或媚神的功能。

    依馬克斯的觀點,宗教是人們心靈的反映,那麼,用這樣露骨的方式來娛神、媚神,或許也反映了台灣人民以美色來取媚高官巨商的社會現象吧。

二十四孝的乳姑不怠


    這樣說來,廣和宮的彩繪也算反映了現實,其實也不盡然,從選擇素材到藝術題材,正如擴寫作文一樣,也應掌握材料的中心,再運用藝術想象去創作才對。而我們看到的,幾乎不管原有材料的基本元素,卻在不合事實之處任意改動,和指考考生的改寫、續寫出於同一創作心態,這或許才是現代台灣人最大的問題吧?這或許就是後現代,但決不是後現代藝術,他們忽略了藝術的本質,才是令人扼腕的原因,不就是這樣?

八仙過海壁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