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光中死了。

    余光中是中華民國最富盛名的詩人,這個年頭,盛名都來自曝光率。詩寫得好的人很多,能像他的詩那樣流傳的,少之又少。

    他的詩長期霸佔國中國文教材,國中義務教育,這樣他順手就擁有廣大的讀者。

    他的詩又長期霸佔大大小小國文考題,在台灣,這樣的國文試題又扼守著每個人的人生關卡,要不知曉這位偉大詩人也很難。

    這學期中,在國文科教學實習課堂上看師資生試教他的作品──《夸父追日》。學生的口條、台風都在上上之選,總覺內容張力不夠,問題出在教材解析。

    這首詩:

為什麼要苦苦去挽救黃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盡大澤與長河

哪只是落日的倒影

與其窮追蒼茫的暮景

埋沒在紫靄的冷燼

——何不回身揮杖

迎面奔向新綻的旭陽

去探千辮之光的蕊心?

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勞,奔回東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很明顯用了隱喻的手法,“落日”隱喻了沒落西方文明,“旭陽”隱喻了新興的東方文明。

    羅蘭‧巴特說:“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奔回東方”未嘗不可解讀為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樣,“撞上”二字才具有生命力量。

    如果這樣解釋,嗜血的綠營人士能接受嗎?

    還是那句話──“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如果不這樣解釋,要怎樣解釋才能讓這一課教得生動呢?

    這個問題已在我心中糾結一個半月,趁詩人新故,就教於教學現場的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