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1000027.JPG - 中國訪古
1991年下水遊三峽,看到原名黃牛廟的黃陵廟,就已身處黃牛峽內了。

F1000033.JPG - 中國訪古
1991年只能在黃牛山前拍照留念。

01700010.JPG - 中國訪古
2002年上水遊三峽,一樣是黃牛山下的黃陵廟。

01700014a.jpg - 中國訪古
2002年我有照到黃牛岩,但亂槍打鳥,根本不知在哪個點上取的景,意義不大。

IMG_6109.JPG - 中國訪古
今年9月13日下午從神農架回宜昌,船經崆岭峽開始戒備。

IMG_6117a.jpg - 中國訪古
船進三峽壩區,黃牛山、黃牛岩就在眼前。

IMG_6133a.jpg - 中國訪古
18-55mm的鏡頭,拉到最近,也只有這樣,黃牛岩雖入鏡,但非目視所能及。

IMG_6159b.jpg - 中國訪古
IMG_6159a.png - 中國訪古
發射塔下,人黑牛黃,黃牛岩有點模糊,但已足以辨識。

IMG_6163a.jpg - 中國訪古
照片清晰與否已不重要,對我而言,知道黃牛岩在哪,長什麼樣子,那就夠了。

 

 

    以前高中課本有選酈道元《水經江水注》,文中提到“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對黃牛岩的印象極為深刻。後來自己教授“修辭學”,在學習單編進了李白《上三峽》,有句:“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對黃牛岩的具體位置、形貌,更有強烈的旅遊動機。

    好不容易熬到大陸開放,1991年和2002年兩度參團到三峽旅遊,第一次三峽大壩還沒決定興建,第二次開始截流,水位提高了20幾米,景觀影響不大。

    事先查找資料,知道黃陵廟原名黃牛廟,在黃牛峽裡,只要看到黃陵廟,黃牛岩就在附近。保險起見,1991年上船前都拜託導遊快到黃牛岩,務必告訴我。第一次遊三峽是下水,重慶上船,順流而下,船經黃陵廟,確定已進入黃牛峽了,心理開始緊張,眼睛瘋狂搜索那人黑牛黃的石壁。結果徒勞無功,怪導遊也沒用,他要照顧的客人太多了。

    第二次2002年跟一群牙醫師去,行程大多都去過,會參加這個團,主要為了黃牛岩。這次是上水,逆流而上,才剛上船,一樣要導遊提醒,他說很快就到了,船行不久,再去確定,居然告訴我:“過了。”失望之情,可想而知。不過經過黃陵廟後,曾往黃牛山方向胡亂拍了幾張,事後確定黃牛岩入鏡,但很模糊,重要的是,拍攝點並不確定,那又有何意義?

    2012年,第三次到宜昌,原不在計劃內,當時主要目標是武當山,其次是南嶽衡山,在往返途中,隨興參觀襄陽、衡陽、赤壁等歷史名城和名勝。也是進度超前,就決定往荊州和宜昌參觀。宜昌沒有黃牛岩的Tour,只好亂槍打鳥,參加了清江畫廊和宜昌大瀑布兩個行程,看能不能意外經過,可惜就沒運氣,兩處均跟三峽無關。

    今年目標在神農架,宜昌是我選定的前進基地,事先作了功課,想若時間允許,撥出一天前往,即使包車也在所不惜。在網路上找到“船進神農架”的Tour,對我來說,行程安排就自由多了,決定在進入西陵峽那段,碰碰運氣,這才大膽地撥出三天前往中國南境的寧明參觀花山岩畫。

    日子終於到了,9月12日旅遊車從三峽專用公路,切入長江邊,就來到黃牛峽了,這時我也剛好坐在靠河的窗邊,立刻進入目不轉睛模式,領隊就站在旁邊認真地導遊,我插不上嘴,也真不敢移開目光,可是山壁上就沒出現紅或黃色。車子轉回山路,受到陽光照射的關係,整個山體呈現灰黑,啥也看不到。

    第二天回程,經過崆岭峽、牛肝馬肺峽、新灘,都約略瀏覽,畢竟地標性的事物,都永埋水底,沒啥好看。這也反映在三峽旅遊上,建大壩前,這些灘、峽、峰多少都會介紹,建成之後,導遊語全圍繞在這個工程。 快進壩區,又開始緊張起來,黃牛山就在眼前,但太遠了,沒帶長鏡頭,在船上也只是瞎拍,事後檢視相片,的確入鏡,但目視不到,也無甚意義。

    上車搶了靠窗的位子,領隊輕描淡寫地說“這裡看不到”,我只是不信,既然掌握了位置,哪有放過之理。但也只能相準具體位置與角度,猛按快門,拍攝到的大多是路樹閃過的影子,拜現在科技之賜,立即檢視影像,終於查到幾張模糊的影像,就在對照物──發射塔底下,淡淡的黃紅影子,那就是了!全程導遊對黃牛岩幾乎無感,只會在車子經過某個角度時,提醒大家山體如何像毛澤東,毛公山之名,早已取代了黃牛岩。

    我想,以後不用刻意找黃牛岩,因為這又不是我的考古發現,如果拍攝黃牛岩如果用來教學,其實網路上可以找到更清晰的圖片,不缺我的,何況自己教學還未必派得上用場。如果尋覓黃牛岩為了攝影,那真要花上好幾天,看天氣,取角度,才能滿意。至於我呢?大概只能說滿足好奇心,滿足戀古癖吧。

    跟不愛旅遊的人分享自己的收獲,從表情就可以讀到:不就跟圖片一樣嗎?事實上,大多比不上圖片,沒有專業素養嘛。但個人旅遊的感受,不是任何專業攝影所能取代的,就拿黃牛岩來說,除了現場感,還有相對位置、周邊景觀,都深深的烙進你的知識系統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收獲。從我第一次踏出國門,就根本否定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說法,才會在課餘,努力的尋幽訪勝。

    當然人各有志,臥遊蘭亭、西山、岳陽樓、醉翁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到日本東京龜有公園前派出所尋找兩津勘吉的身影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沒有誰比誰高尚的問題,只有個人充實生活的問題。

    《水經江水注》早已從高中國文課本下架了,而未來《蘭亭集序》、《始得西山宴遊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也可能永遠下架,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哀怨的,我不知道大陸是否有這些選文,但確定選文有蘇東坡的《石鐘山記》,而石鐘山的旅遊事業相當清淡的。其實,人類生存發展的腳步從來就沒停下來,與其緬懷舊文化,還不如創造新生活,不是嗎?

 

附黃牛岩清晰照片的網址: 
http://s2.sinaimg.cn/orignal/4b2b27b34efd9950514c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