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泉州少林寺主要遊客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 


想不透南少林寺怎麼成為愛國精神教育基地?


考據重點在於南少林寺的存在,都無關乎它的江湖名氣。 


給“台胞”參觀的廟,資金很多都來自台灣,特別美輪美奂。 


斷碑表示某個歷史階段會這發生某些事故。 


有可看性較高,反而是天后宮前面的“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顯然已清理結束,應該作更親民的規劃,加強歷史文化教育。


“桑蓮法界”是開元寺的主殿。


開元寺內有很多年代久遠的經幢。 


開元寺東塔又名鎮國塔,雖迭經改建,但也有將近900年的歷史。


西塔又名仁壽塔,始建年代較東塔晚,但現存建築卻早一點。

 

 

    4月8日下午4點廈門五通碼頭的船班,早上人還在泉州,中午必須趕到高鐵站,時間很緊張。

    原本想法是洛陽橋參觀完畢,打“的”到開元寺,實際上橋比原來設想的還長,祠也不在橋邊,近9:00,整個行程推遲了不少。更麻煩的是無“的”可打,只能搭公交,改變了原先計劃,在僑鄉體育館下車,依舊無車可打,只好叫了一輛“摩的”,講好10元上“南少林寺”。

    路不遠,摩托車卻吃力,好不容易到了,卻讓人失望。

    小時候看了不少電影,《火燒少林寺》、《洪熙官與方世玉》等,香港片,配閩南語,後來才知和“南少林”有關。相對於“北少林”,這裡和“抗清”、幫會和南方武術的關係更為密切。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各地為了發展觀光,平添了南少林在哪的爭議。

    我的失望不是否認泉州少林寺,而是原址重建的態度。泉州少林寺製作了許多大型看板,用大量實物實地的考證,配以圖片、文字,辛勤是看得到的,但重建過後,不就是現代建築嗎?我無法發思古之幽情。而胡惠乾、方世玉等,雖然明顯是傳說人物,但也應該是南少林的一部分,卻反而被忽略了,教我不知要從何看起。

    於是我匆匆下了山,希望有多的時間參觀其它古蹟,這回終於打到“的”,直奔泉州天后宮。

    在泉州天后宮,我遇到一個宜蘭團,三四十人。以前台灣團到大陸,參觀的都是黃花岡、翠享村、中山陵等,這麼多年了,終於知道台灣人最愛是媽祖。只不過,這也是新式建築,除了幾個斷碑和一兩件殘留的建材,同樣讓人無感。

    在泉州天后宮正前方,2001年進行一次泉州古南門“德濟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保存了不同年代的遺跡,如南宋寶慶年間修築的翼城城牆基址、鎮南門橋殘體;元至正年間改建的德濟門和大門兩側的南牆基址、磚石合砌的拱橋,以及依南牆而建的城內壕;明洪武年初增高的南牆殘段、擴建的甕城牆基址和部分牆體殘段,以及甕城門;清代加寬的甕城牆體殘段和修建的城樓台基等。

    相對於現代化的天后宮,遺址的可看性可大多了,大陸有關方面,有意結合附近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座宮廟,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成立“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泉州海上絲路文化體驗園”,進一步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優秀實踐名冊。這,我可樂觀其成,畢意也能供台灣文化保護工作參考。

    看時間,10:30,大膽打“的”到聞名遐邇的開元寺。開元寺始建,可以上溯到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寺內唐以來的經幢、多寶塔、寶篋印經塔共15座,大雄寶殿西側桑蓮古蹟更是年代久遠,然而時間緊迫,只能參觀兩座泉州地標──開元雙塔。

    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前者始建於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五代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年),原本都是木塔,南宋時改為磚塔。現在看到的建築,也都是南宋理宗在位時改建的石塔。仁壽塔改建於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間,高44.06米;鎮國塔改建於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高48.24米。

    這回泉州行,雙塔只能遠觀,下回舊地重遊,一定要細細欣賞。開元寺前那條西街,是觀光專用道路,除公交外,其它車輛禁止進入,參觀畢,跑了好一段路,到新華北路攔了一輛的士,趕緊衝到泉州高鐵站,真折煞我這個花甲老頭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