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據說彭氏先人取“萬馬歸朝”的風水景觀,才選址老司城以為根據地。


靈溪河環繞著老司城,從接官渡望過去,可以想見當年宏偉的氣象。


從接官橋渡河,直接來到“河街”,當年河街兩邊羅列著商肆與住家。


右街連接著正街和河街,為老司城主要道路。


正街是主要幹道,是通往衙署的道路。


大西門門樓遺址,平台上有土家族傳統織錦西蘭卡普圖案。


環城道路與城牆遺跡。

IMG_5444.JPG - 中國訪古
城內排水溝渠,大部分是暗溝。

IMG_5465.JPG - 中國訪古
南部大型排水溝渠。


北部建築基址,推測應為土司主要居住空間。


中部建築基址,右下角就是考古發掘出來的火鋪排氣孔。


南部建築基址,推測應為土司附屬居住空間。


位在衙署區東部第二級台地上的彭氏宗祠,供奉著歷代土司。


涼熱洞分內外兩間,兼具避暑和禦寒兩種功能。


土司衙署遺址,當年的行政中心,棧道鋪在中軸線上。

 

    2015年中國三處“土司遺址”登錄為世界遺產,老司城遺址是我最早的規畫,因為很輕易可以在網路找到Tour。

    今暑大陸行,倉促蒐尋之下,Tour不見了,網路只能代售門票,我斷然將老司城置入預備行程。唐崖土司城行程意外順利,於是老司城就進入我的行程。

    但,網路上根本就找不到思施往老司城的攻略,9月6日一大早就到恩施航空路客運中心,往永順和往張家界的班車都是9:30發車,問駕駛師傅都是下午一點到站,到張家界還要轉永順的班車,當然就選擇前者了,只不過那不是終點站,在高速公路交流道放人,確定下車點有公交,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車。下車時,“車掌”還特別交待,“在路口那間房子前面等公交”,到了路口才發現整條路封了,嚇出我一身冷汗。幸好問當地民眾,告訴我來車的方向,好不容易上了“基湖”往縣城的班車,快到“老客運站”,看到“往老司城”的班車已滿載出發,這時已近下午三點,想要等到下次滿載,不知何時,於是決定“打的”。

    “的士”上面已有乘客,師傅是個妙人,要先送前面的乘車下車,才要往老司城走,這不打緊,明知小路沒比較快,路況也不好,就是不走大路,理由是,到老司城,一定要先看“萬馬歸朝”。妙的是,當時霧起雲擁,根本就看不清萬馬的氣象,而路邊才剛開發出來的石林景觀,他居然毫不知悉,我回台才知道,真是該看的不看,看不到的硬要看。

    其實回程也是問題,這位苗族師傅的車子,快要交班,就留下他的車上的手機號碼,還有他個人的手機號碼,以備沒班車回縣城之用。到售票處時已近下午四點,服務員也特別細心,叮嚀末班電瓶車五點發,景區大門末班車五點半,如果錯過班車,可以搭六點鐘公司的交通車,要不然景區內也有民宿。

    電瓶車票肯定要買的,從售票處走到景區,沒一兩個小時走不到,這樣參觀就成了健行了。來到景區,趕緊吞下滷雞蛋和乳酸飲料,以維持基本體力,然後就直奔核心景區。

    老司城彭姓土司,始祖可以追溯到唐末江西吉安人辰州刺史彭瑊,率眾進入蠻地,擊走老蠻頭吳著沖,改其地為五溪。後來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國號梁,勢力不及江南,開平元年(907年)封馬殷為楚王,命彭瑊為溪州刺史,其子彦晞(字士愁)襲其位。馬殷死,次子馬希聲、四子馬希範相繼為楚王,希範后彭氏,為瑊兄玕之女,治家得法,希範甚為畏懼,天福三年(938年)彭氏去世,希範開始縱情聲色,次年(939年),彭士愁率溪、錦、獎三州萬餘人發動溪州之戰,士愁戰敗,主動請和,天福五年(940年),在酉水河畔的會溪坪歃血會盟,鑄立銅柱,鐫刻盟約,允彭氏世襲自主,以換取歸順。此時,士愁手握上溪州、中溪州、下溪州三個上州,龍賜、天賜、忠順、保靖、感化、永順、懿、安、遠、新、洽、富、來、寧、南、順、高等十七個下州,身為各州、縣都誓主,稱爵爺;而各州刺史任命承襲等事項,均由都誓主率群蠻合議,其勢力和權力遠遠超過羈縻州的範圍。不久,楚為南唐所滅,彭氏政權更形同小王國。

    入宋仍為羈縻州,屬荊湖北路,治所最初在會溪坪,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第四代溪州刺史彭允林遷到龍潭城(今麻岔鄉弄塔)。太宗淳化、至道間,南江諸蠻,自行朝貢,等於擺脫彭氏控制。真宗咸平間廣立諸州舊治為上溪州,新治為下溪州,從第五代彭允文開始,都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護主承襲。

    後來,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第六代彭儒猛“寇擾”,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八代彭仕羲(曦)殺“誓下十三州將,奪其符印,並有其地,貢奉賜予悉專之,自號如意大王”,和朝廷有所衝突,最後自動請罪。神宗元豐五年(1072年)章惇經制南、北江,招納第九代彭師晏,以其地歸版籍,詔修築下溪州城,並置砦於茶灘南岸,新城賜名會溪,新砦名黔安,戍兵,隸辰州,出租賦如漢民,羈縻政策不再,眼看彭氏已到窮途末路了。不過,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朝議“入版圖者存虛名,充府庫者無實利”,又恢復為羈縻州,彭氏政權得以持續下去。

    紹興五年(1135年),第十二世彭福石寵將治所遷到太平山下靈溪河畔,即今老司城所在,又稱福石城。

    第十四代彭思萬在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歸順大元,元代推動土司制度,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第十五代彭勝祖自稱永順安撫司,至正十一年(1351年)升為永順宣撫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當時土司為第十六代彭萬潛。

    第十七代彭添保歸順大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州,不久,置永順軍民安撫司,洪武六年(1373年),升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行省,尋改屬都指揮使司。這時彭姓土司雖得以世襲宣慰使,實際上已委縮,只剩上溪、南渭、施溶等三州及臘惹洞、麥著黃峒、驢遲峒、施溶溪、白崖峒、田家峒等六長官司,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不過,他們始終都以“忠誠”的態度面對中央政權,這也許也是求生唯一道路。

    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征討貴州東苗十三番首領干把猪,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征討廣西潯州大藤峡僮瑤民亂,次年(1466年)征討荊襄流民之役,又次年(1467年)征討四川都掌蠻之役;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征討施州銀山嶺叛賊,次年(1493年)征討贵州都匀苗民乜富架、長腳之亂,弘治十五年(1503年)征討貴州普安賊婦米魯之亂;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征討四川藍廷瑞、鄢本恕之亂;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征討廣西思恩、南寧、潯州蠻;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征討廣西瑶,次次都徵調彭氏土司之兵,立下彪炳戰功。

    另外,正德十年(1515年),紫禁城土木工程,二十一代彭世麒和二十二代彭明輔聞訊,立即派遣大量人力進入榛莽,採集楠木千餘,並親自督運至京。還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擾,二十三代彭翼南,率土兵三千前往,在王江涇大勝,被譽為“東南戰功第一”,敕賜三品服,授昭毅將軍,可謂功勳卓著。

    清世祖順治四年(1647年),寧南大將軍阿爾津、恭順王孔有德至辰州,永順宣慰司第二十六代彭泓澍歸附。康熙十九年(1680年),吳三桂踞荆湖,二十九代彭廷椿攻克辰龍關,授其子弘海總兵銜,對大清,他們是一樣的忠誠。 然而,忠誠並沒能逃過改土歸流的命運。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以保靖司彭御彬骨肉相残,桑植司向國棟暴虐不仁為籍口,均令其纳土,改設流官。任命楊凱桑植副將,令率兵赴保靖彈壓,道經永順,諭第三十四代彭肇槐也納土。肇槐懼,率其子彭景煌,獻土投誠。朝議肇槐以參將歸江西原籍,並賜以世襲拖沙喇哈番之職,賞銀一萬兩,聽其在江西祖籍地方立地安居,改永順司為府,附郭為永順縣,分白崖峒地為龍山縣。七年(1729年)肇槐回江西吉安,賜璽書世襲雲騎尉,初任饒州參將,後改歸德,進參將鎮守江南各營。乾隆十三年(1748年)告歸,傳子彭景燧。歷經九個朝代,818年的基業,終於走出了歷史舞台。

    古城為軍事防禦的產物,一般和政府機關緊密相連,省會所在稱省城,府治所在稱州城,縣治所在稱縣城,千戶所在稱千戶所城,巡檢所在稱巡檢司城。這樣,土司所在稱土司城,元明清三朝將土司分別授與宣慰使、宣撫使及安撫使等職務,土司城自然也有宣慰使司城、宣撫使司城、安撫使司城、長官司城等級之分。唐崖是等級最低的長官司城,而老司城是最高的宣慰使司城,其地位可想見一斑。

    雍正二年(1724年)彭肇槐將治所遷到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的顆砂城,又稱“新司城”,相對於新司城,才有老司城之稱,肇槐率三州六長官司改土歸流,就是在啟用不久的顆砂新司城衙署。

    登錄世界遺產的是老司城遺址,遺址依功能又分生活區、衙署區、街巷區、墓葬區和宗教區,範圍極大。老司城三面環繞著靈溪河,我很快地來到接官渡碼頭,再往北走,從接官橋渡河,迎面而來的就是主要道路“右街”,“街”,表示兩邊原來都有建築,現在都只存遺址。右街連接了正街和河街,直接通往大西門門樓平台上。

    旅遊資料引“史書”說,老司城有內羅城和外羅城,“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從大西門城門樓往北走,就是土司生活區,有人直接說是宮殿區。在門樓前地面上鋪砌土家族傳統織錦圖案──西蘭卡普,有八方來福的象徵,古樸生動。

    大西門內的第二層台地非常寛闊,有三處大型建築基址。北部建築群包含編號F25、F26、F27三個不同時期的房屋基址,有疊壓關係,表示受到後期改建影響。其於規模宏大,推測是土司居住空間。中部建築基址分前後兩部分,前廳保存較好,比較特別的是,西側房方磚下考古發掘出火鋪的排氣孔,火鋪主要用來取暖,另外還有防潮、防腐、驅蚊、驅鼠等功能。南部建築基址較複雜,目前發掘出9處房屋基址,編號F1-6、F12、F15、F16,相當密集,而且還分割為各種不同的隔間,據推測是土司的附屬生活建築設施。 最令人驚訝的是排水系統,城內兩條垂直的排水渠,大部分都是暗溝,現仍保存多處青磚拱券,南部還有一條大型排水溝渠,防止山城水土流失。

    在衙署區在生活區南面,位於東部第五級台地上的彭氏宗祠,供奉著歷代土司,現在的建築是清同治年間重建的,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據說殿內還保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彭泓海的德政碑,可惜大門深鎖,未能一睹。在衙署區中部第四級台地北側有一涼熱洞,顧目思義,是用來避暑或禦寒之用,分內外兩間,出土瓷碗和銅熨斗,可見屬於生活空間。

    衙署區除與生活區相通的西南、東南兩門外,還設有西門、南門,區內也有城牆、城門、建築基址、道路、排水溝等遺存,就目前第一層台地與第三層台地考古發掘,顯示宗祠和衙署中軸對稱,漸進式院落,相當氣派,可惜都成了遺址。

    我參觀老司城不到一個小時,心裡始終懸著末班電瓶車,不過,那班車我目送著它離走,因為我搭了直接回永順的班車,我剛來的時候,那輛車就己停在那裡,也問清楚是17:30發車,就是不放心,才提早半個小時回來,這是預留退路的做法。

    其實,跟我一起進園還有一對中年男女,一付不搭理的樣子,一樣是“打的”來的,不同的是他們的師傅在門口等著。他們採水路旅遊的方式,在接官渡碼頭上船,據說可以到朝聖橋碼頭或更遠的祖師殿碼頭,那邊是宗教區,有很多古老的寺廟,來回不只一個鐘頭,我後來也沒再看到他們,應該錯過了末班車,我想那是隨興所至,不留退路的做法。

    據說,彭氏土司在改土歸流時,被限期離開,原本還想留族人在此善後,都不被允許,八百年基業,就這樣戛然而止。當年他們在今王村附近開基,逐漸往山區發展,北宋末差點被改土歸流,南宋初  才在老司城生根,成了“永順”的土司。沒想到末代土司才開始返回平地經營新司城,就遇上紥紥實實的改土歸流狂潮,終於畫下句點,真不知當年預留後路也沒?

    我連夜趕到張家界,詢問了幾家旅行社,確定“永順老司城”的Tour已經下架,而當地另有“張家界土司城”的Tour,又是一個仿古民俗村,簡單說,就是“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