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洛陽橋頭橋尾都有武士守衛,石雕年代久遠,後人刻意建亭保護。


現存扶欄645個、石獅104隻也多非故物。

IMG_3737.JPG - 首都訪古
洛陽橋上原有石塔九座,現存七座,同樣年代久遠。


這座石塔的塔身殘破,塔頂不見了。


洛陽橋上的船形墩,現存44座,多非當年舊物。


橋面石板禁不起歷史摧殘,已抽換殆盡。


洛陽橋中洲島又稱中亭,中亭有碑林和摩崖石刻,多衝著蔡襄名氣而來。


洛陽橋中亭上的西川甘雨亭碑亭。


從橋南遠望洛陽橋中亭和南段橋身。


所謂橋南蔡襄祠,並不在橋邊,離橋約100米的距離。


蔡襄祠內的《萬安橋記》,或許是複製品。


也是蔡襄的《萬安橋記》,但書法顯然不同。


蔡襄祠前的碑亭是康熙三十一年張雲翼重建時所立,有暄賓奪主之勢。 

 

    今(105)年國中會考國文第32題,題目是:

歐陽脩:“蔡君謨既為余書〈集古錄目序〉刻石,其字尤精勁,為世所珍。今饋以鼠鬚栗尾筆、銅錄筆格、大小龍茶、惠山泉等物為潤筆。”根據這段文 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學生如果能掌握文中“饋”、“潤筆”等關鍵詞,應該很容易選出“(B)蔡君謨為〈集古錄目序〉書刻石,歐陽脩贈予許多物品以為酬謝”為正確答案。

    從國中基本能力測驗開始,文學常識逐漸邊緣化,更遑論文化常識。考生只要能選對就好,根本不會想知道蔡君謨是誰。

    蔡君謨就是蔡襄,他是北宋人,生平就有很多值得稱述之處。曾先後在福州、開封、杭州、泉州當知府,也當過諌官、三司使。為人剛直敢言,范仲淹、歐陽修、余靖、尹洙等四人被貶黜,他挺身稱之為“四賢”,因為名震一時,死諡忠惠。

    蔡襄的書法,的確有名,後來有人將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稱為宋四家,所謂蘇黃米蔡。但從年齡看,蘇軾生於1037年、黃庭堅生於1045年、米芾生於1051年,而生於1012年的蔡襄,年齡大多了,反而在三人之後,不合情理。所以有人認為蔡應該是生於1047年的蔡京,可是蔡京年紀仍大於米芾,依舊不合情理。想來蔡名列最後,當取平仄協調之故吧。

    雖然蔡襄以書法名世,但留下的作品不多。帖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陶生帖》、《郊燔帖》等,碑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其中《晝錦堂記》,本人另撰有《傳頌千古的晝錦堂記──韓王廟.晝錦書院》介紹,而《萬安橋記》,則更值得稱述,主要是此橋就是蔡襄知泉州時主持修建的。

    此橋是泉州通往惠安縣萬安鎮的橋樑,所以稱為萬安橋,又橋跨洛陽江,故又稱洛陽橋,為中國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樑橋。工程規模龐大,從宋仁宗皇祐四年(1053年)四月動工,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耗時六年八個月。橋長360丈,寬1丈5,橋頭橋尾各有武士造像分立兩旁。

    古橋飽受颱風地震摧殘,歷經多次修復,現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除了武士和部分石塔看來古老外,根本無從知道哪些是當年舊物。

    有人說蔡襄首任泉州知府是嘉祐元年(1056年)二月,橋已動工3年,5個月後調往福州,再任泉州時為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18個月後全橋竣工。蔡襄治泉23個月,僅為建橋時間80個月的1/4强,何以獨享其功?

    然而,此橋工程很大,據說耗銀高達1,400萬兩。如果將“銀”改為“錢”,14,000兩似乎又太少。根據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每年向遼輸送絹20萬匹、銀10萬兩。後來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與西夏的和議,每年“賜”銀7萬2千兩、絹15萬3千匹、茶3萬斤。次年(1045年),遼國要求增加歲幣為銀20萬兩,絹30萬匹。總計每年對外歲幣是銀27萬2千兩,絹45萬3千匹,茶3萬斤,總數75萬5千,所以這座橋的造價,相當遼夏18年半的歲幣。

    這樣龐大的經費調度,或許在工程後期,蔡襄發揮了影響力吧?如果不是這樣,那只能說文學藝術的力量太強大了。

    蔡襄親撰的《萬安橋記》,135字,親自題寫記文,由當時著名石刻專家上官力鑴刻成前後兩方,立於河中小島之中亭,被稱為文、書、鑴“三絕”,揚名全國,也掩有這座橋的光彩與榮耀。

    現在蔡襄《萬安橋記》碑移到橋南的蔡襄祠裡,祠據說為紀念建橋之功而建,今廟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有人說,一部中國史,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蔡襄好歹也作到內相之位,或許所言不虛。但終究是以正直為官,以書法留名,在今泉州,無人不知洛陽橋,無人不知蔡襄,至於他是哪朝人,服侍哪位皇帝,就沒多少人知道了,實在令人羡慕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