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材料而不用,很可惜。

    最近比對《三槐王氏族譜:王克師派下》裡的〈元祖墓園所在地〉(pp.43-44)和〈公譜乙〉(pp.181-182),發現部分文字存在著差異,特列下表,順便釐清一些家族發展的問題。

輩分 公媽 生日 忌日 墓園 元祖墓園所在地異文
淳質公   本家墳墩上,係石墳
  秦氏媽   東山中牛皮洞(坐巽向乾兼三分灰贄)
  林氏媽  
惟平公   潮洋樓背梅仔林(坐甲向庚兼寅甲灰墳)
  李氏嗎   同上(坐甲向庚兼卯酉灰墳)
三茂公   同上媽二人同葬(坐甲向庚兼卯灰墳)
  林氏媽   同上三茂公合葬
崇德公   崗背塘子面(坐乙向辛兼卯酉灰墳有石碑)
  劉氏媽   崗背塘子面(坐乙向辛兼卯酉灰墳有石碑)同崇德公合葬
原來公   第一溪赤山子(坐寅向甲兼艮三分丙寅(丙申)灰墳)媽合葬,(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5月29日寅時重修灰墳立有石碑)
  袁氏媽   同上,同原來公合葬
光裕公 11月15日 新豐山大石碑背 新豐山大石碑背(坐東向西)媽合葬
  劉氏媽 11月15日 新豐山大石碑背 同上,同光裕公合葬
洪四公 12月4日   米谷口沙黎樹下(坐午向子)鍾氏媽合葬
  鍾氏媽 1月16日   同上,同洪四公合葬
  卓氏媽 7月11日   米谷口(坐丙向壬)
文峰公 嘉靖三十年(1551)5月25日戌時 萬曆四十八年(1620)8月24日寅時 搖背堁(1) 崇禎四年閏11月15日創於搖背崇(坐巳向亥兼丙壬分金土墳有石碑)
  林氏媽 嘉靖三十三年(1554)2月12日亥時 崇禎二年(1630)1月22日未時 搖背堁 崇禎三年正月22日未時逝世,同上同文峰公合葬。
心悅公 萬曆七年(1579)11月28日 順治十二年(1655)5月18日酉時 田仔山 田仔山(坐王向丙丁亥(巳)分金)
  黃氏媽 萬曆七年(1579)6月11日 天啟六年(1626)12月14日亥時 門前埧後被水流失 (列楊氏媽後)門前埧后,五月十八日夜颱風雨大水流失
  楊氏媽 萬曆九年(1581)7月28日 崇禎十七年(1644)6月25日丑時 崗背嶺 創於崗背嶺(坐東南向西北)
良相公 萬曆二十五年(1597)5月22日 康熙二十三年(1684)7月3日未時 雞母窩 雍正元年創於雞母窩(坐癸向丙)
  范氏媽 萬曆三十七年(1609)12月9日亥時 崇禎五年(1632)3月12日亥時 南澳後宅尖玶 5月12日亥時逝世,創於本處菴(2)前窠移葬南澳后宅尖坪(坐北向南)
  陸氏媽 萬曆四十年(1612)2月20日 康熙二十八年(1689)2月2日丑時 梅仔坪 乾隆十三年11月4日寅時葬在大坪嶺長梅龍梅仔坪(坐甲向庚兼寅(申)分金)
十一 朝萬公 崇禎八年(1635)12月10日亥時 康熙五十一年(1712)6月24日未時 大埔土名下坑 嘉慶六年10月4日在大埔代崗土(土名下坑)(坐申向艮兼丑分金灰墳有石碑媽合葬)
  范氏媽 崇禎十二年(1639)1月20日亥時 康熙五十九年(1720)2月5日辰時 大埔土名下坑 創於朝萬公合葬
十二 廷遇公 康熙十三年(1674)1月13日未時 康熙五十七年(1718)11月20日午時 塘沙墩 本家溪邊塘涉墩(坐東北向西南灰墳有石碑)
  詹氏媽 康熙二十二年(1683)2月23日 乾隆三十一年(1766)12月28日未時 &9.E625; 乾隆三十二年創於匏杓寨灰墳有石碑(坐坤向艮兼申寅分金水口出甲)
           

(上表最右列電腦版出不來,必須以手機版呈現。)

註(1)原文是
註(2)原文是

    自十三世克師公來台以後,依客家人特有的蒸嘗制度,祖塋都由各自的“祭祀公業”管理,位置地點都很清楚,實無列表比較的必要,所以我的整理,主要以來台之前的公媽為主。

    〈公譜乙〉以譜主傳記為主,二至五世公媽塋地全無記載,〈元祖墓園所在地〉以祖塋為主,墓式分金都有詳細的記載,不記錄生辰,一世到七世的忌辰也全部闕如。兩份資料在生辰、忌辰和塋墓方 面有互補作用。

    兩份資料經過比對,有幾個發現,茲先分享於下:

一、資料斷代

    〈公譜乙〉在1993年出版的《三槐王氏族譜:王克師派下》有新增部分,主要在“一世祖淳質公”部分,其它都承襲王金蓮在1960年修的《王氏族譜》。

    裡面記載最晚的資料,是克師公的母親詹氏媽,“卒於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十二月二十八日未時,葬於匏杓寨”。

    〈元祖墓園所在地〉應該根據景班公手抄族譜,根據《三槐王氏族譜:王克師派下》記載景班公“畢公從事於地理擇日,精於堪輿”,所以關於祖塋墓式分金記載特別詳細。

    裡面記載最晚的資料,是克師公祖父朝萬公和祖母范氏媽的合葬墓,“創於嘉慶六年十月初四在大埔代岡土(土名下坑)”。

    嘉慶六年(1801年)修墓,上距朝萬公逝89年,范氏媽逝81年,原本客家地區就流行著二次葬的習俗,土葬之後撿骨再葬,並不稀奇。只是修墓要各房子孫集資,當時克師公已逝34年,出不了錢,但仕泮公44歲,仕甲公35歲,財力也較充足,或許託人寄去,才留有這份修墳資料。

    因此,這兩份資料的斷代,〈公譜乙〉上限為1766年,下限為1960年。〈元祖墓園所在地〉上限為1801年,下限為景班公手抄族譜年代。景班公手抄族譜年厚堂兄處留有影本,有空再去比對。

二、克師公母詹氏媽墓匏杓寨在哪?

    詹氏媽卒於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克師公逝於次年五月初七,相距五個月零九天,在這短短的150多天,長山家裡來不來得及報喪?克師公來不來得及奔喪?還有克師公的死是不是和母喪有關?這些都無從考究了。

    而且詹氏媽次年就卜葬“匏杓寨”,克師公有沒有參與營墓工程,也無法得知。

    然而,匏杓寨在哪?

    在《潮州府志》大留隍社下十四村,“匏杓寨”赫然在目。

    匏杓是客家人日常舀水工具,作為地名,很稀疏平常的事,但用作寨名,就不一樣了。寨名來自兵寨,後來雖然未必和軍事扯得上關係,但至少是個村落,地方官府經常造冊登錄管轄範圍。

    匏杓寨所在的留隍鎮,位在韓江中游,江闊水深,便於船隻停泊,很早就形成圩市,為潮梅水陸交通樞紐。起先名為萬江市,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還是海陽縣治所在。

    清初饒平總兵吳六奇在留隍西北部開闢面積2000多畝的水塘,以停泊江防戰船,同時訓練水師,名為“軍塘”。軍塘內有座小山,形如覆蓋的匏杓,取以為山名。在匏杓山的聚落就取名“匏杓寨”。

    “匏杓寨”的地名,最晚康熙七年(1668年)就已有之。根據〈大埔縣大麻鎮附麻村吳氏燕翼堂開基祖──吳漢〉一文,載:“康熙戊申調升瓊州鎮副總兵之際,公毅然淡泊仕途,急流勇退,告病解甲歸田,避居留隍匏杓寨。”吳漢公為吳六奇堂弟,創居匏杓寨,據說現在居民都是他的子孫。

    留隍鎮原屬海陽縣豐政都,乾隆二年(1737年)劃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全部,加上揭陽縣藍田都九圖、十圖,嘉應州程鄉縣萬安都徑心、環清、建橋三堡和大埔縣清遠都白芒社等地,成立豐順縣,一直到1958年短暫地併入大埔縣,1961年又復建,先屬汕頭地區,後歸梅州市。

    而“匏杓山”後來以諧音改名“湖上山”,“匏”海陸腔pu55,“湖”海陸音“fu55”,輔音pf有別,但都是脣音;“杓”海陸腔shog2,“上”shong53,區別在收音,聲調不同而已。改為湖上山之 後,“匏杓寨”之名也走入歷史。現在的軍塘也在“解放”後,興修水利工程,成為良田美池了。

為什麼詹氏媽為何逝後第一年就葬在瓠杓寨?她從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35歲開始守寡,沒留在新豐墩上依附大伯廷親公,也沒隨次子克師公來台灣,只能依靠長子克習或三子克曉奉養。這兩位先人都不在老家墩上務農,或許跟克師公一樣投身行伍,或許經商,或許打工,其中一位奉母來到瓠杓寨附近繁華的留隍,母親駕返之後,就近辦了後事,安葬於此,也很自然。

未命名.png - 中國訪古

 

三、克師公祖父朝萬公和祖母范氏媽的合葬墓大埔代岡土(土名下坑)在哪?

    朝萬公逝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6月24日,當時廷遇公38歲,范氏媽逝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2月5日,廷遇公已逝兩年。

    根據〈元祖墓園所在地〉,廷遇公葬在“本家溪邊塘涉墩”,葬在老家新豐墩上附近溪邊土墩上。

    又根據王年銅〈原鄉尋根記〉“新豐墩上為朝萬公長子廷親公支派聚落地”(p.28),廷親公住在老家,廷遇公是他的胞弟,落葉歸根,非常合理。

    然而朝萬公和范氏媽也是廷親公的親生父母,為何卻在死後81-89年,直到嘉慶六年(1801年)十月初四才在大埔下坑修合葬墓?

    如果朝萬公或范氏媽其中一人土葬新豐墩上附近,子孫修合葬墓必然就近卜地。新豐墩上既交付長子廷親公耕讀傳家,朝萬夫婦也無遠赴他鄉,接受其他三子奉養之理。

    合理推斷,朝萬公早早將持分的土地,交付廷親公經營,自己帶著三子在外闖蕩。大埔下坑附近或許就是他們暫時比較穩定的棲身處,不幸相繼辭世,只能藳葬在大埔下坑,直到子孫經濟能力充裕,才在81年後修墓合葬。

    范氏媽晚年應由三子廷樂公或四子廷謙公奉養,廷謙公長子克照公後來也到台灣。所以嘉慶六年發起修合葬墓的,應係廷樂公或廷謙公次子克鎮公之後人,當然也不排除廷親公或克習公、克曉公派下。

    然而,大埔下坑在哪?這也很難確定,因為“大埔”、“下坑”都是常見的地名。

    資料放著也是放著,還不如動手找。

    我從《騰訊地圖》裡,大埔縣茶陽鎮太寧村附近找到“下坑”,雖然還不知“代岡土”是什麼意思,位置在哪?至少“大埔下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四、十世陸氏媽葬梅仔坪在哪?

    克師公曾祖父良相公有媽二:范氏、陸氏,三子朝穎公、朝萬公、朝印公出於誰,也無從考。

    范氏媽23歲早逝,良相公大部分的歲月都和陸氏媽一起生活,良相公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年後,陸氏媽逝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良相公逝後39年,才在雍正元年(1723年)葬在雞母窩,而陸氏媽逝後59年,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葬在大坪嶺長梅龍梅仔坪。從1689年陸氏媽死到1723年葬良相公,整整34年,三個兒子都沒考慮修個合葬墓,合理的解釋就是公媽三人逝所不同,就近殯葬,三子同父異母,如修合墓葬,應三人合葬,才說得過去。然而三人藁葬之地相距太遠,子孫也不作此想。

    那陸氏媽葬地在哪?可以分“大坪嶺”、“長梅龍”、“梅子坪”來搜尋,我在〈大埔縣地理概況〉 和〈大埔古老的地圖和地名〉找到“梅子坪”。

    又根據前後地名,從《騰訊地圖》裡,在大埔縣楓朗鎮找到“梅仔坪”,目前還不清楚屬於哪個村,但位置清清楚楚的,也附於後。至於“大坪嶺長梅龍”一時還無法找到。

 

五、十世范氏媽怎會移葬南澳后宅尖坪?

    十世范氏媽逝於崇禎五年(1632年),得年23,她的塋墓據記載:“創於本處菴前窠,移葬南澳后(後)宅尖坪”。

      “南澳后(後)宅”就是今廣東省南澳縣後宅鎮,是縣城所在之處,現在已是熱鬧之區。

    如果我們將“本處”解釋為老家墩上,范氏媽移葬“南澳后(後)宅”就很奇怪了。哪有金身好好在故鄉葬著,還要千里迢迢移葬在海外孤島,而且還孤零零的?

    自古就是“死者為大”,繼室陸氏媽又沒見過這位前室,不至於將她移到遠遠的地方。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有人移居南澳後宅,將她的金身移葬在那裏。

    這位主持移葬的最佳人選,還非她的親生兒子不可。

    為什麼呢?明清鼎革之際,饒平一帶並不平靜。豐順籍的大力將軍吳六奇,先投身於南明桂王朱由榔,以水師據守南澳,順治七年(1670年)平南王尚可喜入粵,他率部歸附。多次抗拒鄭成功海師襲擊,也多次平定地方武裝力量,立下卓越的戰功,以饒平、潮州總兵,升廣東水陸師提督。    

    打戰靠軍力,三饒一鎮給吳六奇提供了兵源。順治元年(1644年)良相公已47歲,太老,而朝萬公才9歲,也許十年後,他符合條件入了伍,就駐守在南澳。     順治十一年(1656年)頒《禁海令》,“不許片帆入海”,十七年頒《遷海令》,沿海居民内遷30-50里。這樣,整個南澳島就只剩軍人了。    

    鄭軍對南澳的襲擊愈來愈小,兵士想到家鄉年輕棄世的母親,只有簡單的土葬,還未撿骨,毅然移葬日趨安定的南澳後宅。    

    良相公三子朝穎公、朝萬公或朝印公,哪些是她的親生,已不可考。但相形之下,這工作由朝萬公完成的可能性最高,因為他的一生都在外奔波,逝於大埔,經過了89年才得以安葬。應該就是軍旅生活的命運使然。他先駐守南澳,後隨軍調往大埔,沒來台灣,不像克師公能取得土地,定居耕種,但在艱苦的環境之中,將優良基因傳播下去,且不忘自己的生命職責,也不枉此生。

未命名.png - 中國訪古

 

六、有關墩上開基祖的林氏媽

    “林氏媽”的記謂,最早見於王金蓮的《王氏族譜》,謂:“一世祖:淳質公,媽二:秦氏、林氏。”《三槐王氏族譜:王克師派下》裡〈公譜乙〉沿其記載。

    可怪的是〈元祖墓園所在地〉竟付諸闕如,似乎從無此人。

    大陸出版的《漁村王氏淵源》記載得更清楚,〈先祖墓地考〉秦氏媽下載:“妣:林氏媽,葬於墩上雨洋樓寨後。”連塋地都記得詳詳細細。

    而〈元祖墓園所在地〉錄二世惟平公媽和三世三茂公媽墓地均在潮洋樓背梅仔林”,看似和“林氏媽”塋地相去不遠。

    王金蓮的《王氏族譜》成書於1960年,《漁村王氏淵源》的漁村王氏屬內東山惟和系統,兩者不應有承襲關係,惟和系統諸譜均無“林氏媽”,不知《漁村王氏淵源》的記載從何而來?但那麼詳細記載可以證明“林氏媽”的存在。

    “林氏媽”的存在,使饒平王氏“一花開五葉”變得複雜。茲列各種推測於下:

    (一)淳質公和秦氏媽生七子後,因戰亂失散。七子全從秦氏媽出,質淳公攜惟平公在新豐墩上開基,另娶林氏媽,七子均非林氏媽所出。

    (二)淳質公和秦氏媽失散前,已納林氏媽。自古“一妻多妾”,那麼七子有秦氏媽所出,也有林氏媽所出。這樣,惟和公當為秦氏媽所出,維平公為林氏媽所出。

    (三)淳質公和秦氏媽失散前,生惟和以上諸子,失散後娶林氏媽,生惟平以下諸子。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下節再論。本節只呈現忽隱忽現的“林氏媽”在饒平王氏家族史的位置,不容忽視。本人相信她真實存在,甚至相信她是惟平公的親娘。

     

 

七、秦氏媽在饒平王氏的位置 

    秦氏媽在饒平王氏裡,佔了極重要的位置。

    《三槐王氏族譜:王克師派下》裡〈元祖墓園所在地〉、〈公譜乙〉都有記載,前者還說她的塋地“創於東山中牛皮洞”,和饒平王氏各譜大致相同。現在的記載,大致就是:秦氏媽是開饒始祖淳質公的妻子,因胡亂失散,淳質公偕四子惟平公在新豐墩上開基,三子惟和公奉母在內東山開基。

    但我們在早期抄本《饒平東官王姓族譜》看到的,這個現代普遍的說法,卻是逐步形成的。

    (一)最早的記載秦氏媽是王惟和的祖母。該譜記載是這樣的:“始祖:考太一王公,妣昌胤秦氏。二世祖:考大二王公,妣行大呂氏。三世祖:考維和王公,妣大八娘劉氏。”這裡提供若干訊息,我們不能不注意:

1.秦氏媽本名是秦昌胤。這是依該譜譜例的,“昌胤”是閨名,不是“諡號”。

2.秦氏媽的丈夫是王太一。同樣的,太一是名字,也不是諡號,整本族譜都沒有淳質公的名諱。

3.秦氏媽的兒子是王大二,媳婦是呂氏媽。呂氏媽行大,在娘家排行老大的意思。

4.王惟和是秦氏媽之孫輩。譜或寫作“維”,“惟”“維”通同。行大六郎,也和秦氏媽一樣,葬牛皮洞。

早期資料顯示,王大二不但存在,而且不是簡單的人。只是“太一”、“大二”都無本名,才以行名,直到惟和才行名和本名兼用。而秦氏媽是第一世,惟和公是第三世。

  (二)後來的記載,大二公虛級化,惟和公成了秦氏媽之子。同譜是這樣記載的:“始祖:太一王公、秦氏媽;附男太二公、呂氏媽,二世祖惟和公,行大六郎。” 根據這個記載,惟和公升級為二世祖,原本二世祖大二公改為太二公,而且成了“附男”。而“附男”的名稱,相當曖昧,難以抓摸。可以解釋為外姓的〝養子”,也可以解釋為同宗的“嗣男”,當然還有其他解釋。

大二公成了附男,與惟和公成了同輩,而他所置的“三座小屋”後來成為惟和公的產業,這樣才會列在惟和公派下系的東官族譜裡。弟繼兄產,是可以用無子絕嗣來理解。

  (三)後來更直接取消了大二公的記載,惟和公直接成為第一世。

  (四)就在這同時,惟和公的兄弟也出現在族譜裡。根據王寧儉的《饒陽王氏世系識》,他們的排列是:

惟誥、惟修、惟和、惟精◎、惟一◎、惟平、惟志◎(◎為《饒平縣志》所無)

《饒陽王氏世系識》缺了第65-67世,從64世庚一直接跳接68世惟和,說:“(惟)和因胡亂,奉母秦氏偕其弟兄,避於鳳凰山之東坑尾名為王厝島。”有秦氏媽,但太一、大二兩代全部憑空消失。

  (五)淳質公出現了,“太乙”成了他的諡號,除了秦氏媽,還多了林氏媽,但兒子就只有惟平公。

  (六)最後完整的饒平王氏世系出現了,一花開五葉。在《饒平縣志》(1994年),淳質公和秦氏媽為第一世,大二公依舊消失,七子重新出現了,但名字、排行和《系識》不同。他們的排列是:

  惟誥①、惟修②、惟和③、惟平⑥、惟享◎、惟貞◎、惟良◎(○內數字為《饒陽王氏世系識》次序,◎為《系識》所無。)

饒平王氏世系的建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階段“秦氏媽”都扮演重要的聯繫作用,這才顯得她有多麼重要。

    秦氏媽在東山中牛皮洞的塋地,一直都在,2004年大陸內東山、東官村的子孫,還幫她和太一公修了合葬墓,我在內東山景槐堂還看到當時祭祀的照片。

 


 

    以上發現,都還要進一步追蹤。秦氏媽、林氏媽關係到開基始祖淳質公,還必須找出1993年版《饒平縣志》的資料來源。至於詹氏媽、范氏媽、陸氏媽的塋地,證明新豐墩上地狹人稠,子孫早就向外發展,除了打工、經商之外,從軍也是大宗。

 

<body><p>此網頁使用框架,但是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框架。</p></bo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