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爾奇北門Dolni brana。


Telcsky Zamek城堡兼具哥德式和古典主義風格。


1718年建的Marian Column柱,巴洛克風格。


泰爾奇西面的護城池Ulický rybník。


哥德式的Kostel sv.Ducha天主堂。


Zachariáše廣場周圍的民居,哥德式、巴洛克及洛可可式兼容並蓄。


1666年興建Name of Jesus教堂。

 

    城堡是歐旅的重心,參觀前務必作功課,這樣才能以簡馭繁,印象深刻。

    作功課,不是記一大堆人名、教堂或什麼建築風格。而是大體掌握領主和市民住所在哪,宗教、行政和商業中心在哪,怎樣構築防衛體系,簡單說,就是城堡、教堂、市政廳、民居、市集和城池。這些建築構置的先後和區隔,大致就可以瞭解他的歷史了。

    其實世界各國的城也都這樣。像日本的城,只供城主、家臣和武士居住,市民只能住城下町。而台灣的城就不一樣,府城是先有衙門、廟宇和居民才建城,官員和民居都包在城裡。而台北則先有艋舺、大稻埕,後來雖設置了縣丞,但也還無城,等到建省時,才開始經營省城,城內只有衙門和廟宇,居民都在城外。

    捷克的布拉格過去曾為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統治者在小丘上建城堡,如高堡、布拉格城堡,居民則在城外,先後發展出老城、小城,查理四世建設新城,各自設立市政廳、廣場和市集。

    奧地利的薩爾斯堡過去是主教領地,政教合一,主教座堂和民居沒有城牆相隔,但面對其他封建領主的挑戰,仍需防衛工事,於是在小丘上建薩爾斯堡要塞。

    比較有趣的是泰爾奇Telč。地屬摩拉維亞Morava,而摩拉維亞很久以前就成為波希米亞的一部分。

    這個城市先有市集、教堂,1339年赫拉德茨Hradec的Vitec家族通過買賣取得該地,算是貴族領地。原本木構建築1386年付諸一炬,改建之時,摩拉維亞領主南波希米亞貴族奧得瑞克要求完全改造,於是Vitec家族以石材建了一座護城河圍繞的哥德式城堡,市民也改建了一座座山牆立面的石頭建築。

    到了1549年-1589年Zachariáše of Hradec統治期間,泰爾奇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高峰,於是聘請義大利建築師巴爾達薩爾Baldassare Maggi、安東尼奧Antonio Vlach擴建城堡,同時還修建了市政廳、醫院和供水系統,整頓集市。而市民在這些建築師的指導下,也開始整建,於是一棟棟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在街頭矗立。

    到十九世紀末,二次工業革命也帶動文化的覺醒,洛可可和新藝術的建築,又把這個城市建設得更繽紛多彩。

    泰爾奇後來也輾轉由好幾個家族經營,但查不出領主有什麼封建爵位,城市建築依舊可以分出城堡、市集和教堂。兩次大改造都由領主和市民共同完成,相同的風格,不同的形式,兼容並蓄,成了建築博物館。

    更重要的是,沒有顯赫的家族,不受戰爭洗禮,池不加深,城不加厚,整個城市給人相當親民的感覺。於是,1992年以“泰爾奇歷史中心”登錄世界人文遺產。

    今日來到泰爾奇,Telcsky Zamek城堡、 Zachariáše廣場,Marian Column柱,兩座城門Horni brana、Dolni brana,兩座噴泉 St Marguerite、St Silenus,兩座教堂Name of Jesus、Kostel sv.Ducha,三座護城池Ulicky、Stepnicky和Staromestsky,共構出富有藝術、文化氣息的城鎮,的確與眾不同,令人流連忘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