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根親王建的貝爾維第宮


霍夫堡皇宮前的歐根親王騎馬雕像

 

    電影《攻城時刻》(2012年)演的是1683年維也納之戰,由於是波蘭和義大利合資拍的,所以片中波蘭國王索別斯基Jan Ⅲ Sobieski、羅馬傳教士馬可唯亞諾Marco D'Aviano在戰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神聖羅馬帝國主帥洛林公爵查理五世Charles V和死守維也納城的施塔爾亨貝格伯爵Count von Starhemberg都被邊緣化,據說引起奧地利人的不滿。

    其實,當時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比崇禎聰明多了,圍城前夕就離開維也納,好像也沒人說他懦弱,畢竟打仗是軍人的事,他只是皇帝。

    查理五世繼承公爵之前,洛林就已被法國佔領,他成為無地之王,利奧波德將維也納防務整個交給他,也算知人之明。沒有他在城外牽制,維也納也難守住兩個月,索別斯基的翼騎士再怎麼慓悍也派不上用場。也由於他建立奇功,他的孫子法蘭茲一世Franz I(一說侄孫),後來才有機會娶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ia,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戰後查理五世不次拔擢了當時嶄露頭角的薩弗伊公國歐根親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歐根在後來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反攻,有超卓的表現,被奉為歐洲戰神。不但向東掠取土耳其在歐洲的土地,而且屢屢和當時歐洲霸主自稱太陽王的法王路易十四作戰,在義大利獲得不少領地,使神聖羅馬帝國走向巔峰。

    1703年歐根為帝國最高元帥兼實質首相,掌握實際的權力,利奧波德一世及他的後繼者約瑟夫一世Josef I、查理六世Karl VI,都對他敬畏三分。

    他在歐洲擁有極高的聲譽,自然也是奧地利的民族英雄,在維也納霍夫堡宮前英雄廣場上就矗立著他的騎馬雕像,比其他皇帝雕像還神氣,沒人說不妥。

    1714年在查理六世的鼓勵下,歐根在皇帝賜給他的維也納第三區土地上建造貝爾維第宮Schloss Belvedere,意譯美景宮,看來比皇宮還富麗堂皇,也沒人說他僭越。

    法王路易十四將割據地方的貴族領主網羅到巴黎,建凡爾賽宮,讓這些貴族疲於大小宴會,以便推動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神聖羅馬帝國可不行,大小封建領主各行其事,甚至可以跟帝國的敵國建交,締結軍事同盟。貝爾維第宮的興建,主要顯示自己顯赫的地位。

    歐洲帝王貴族相當講究出身,保有爵位比領地更重要。土耳其大軍壓境,利奧波德一世就跑了,理由就是保護他的嗣統。查理五世沒有領地,但保有洛林公爵Duke of Lorrain之位,終有翻身的機會。

    但爵位只有一個,也不能幾個兒子平分,不然很快就削弱了,沒能承襲爵位的貴族子弟也不是沒機會,歐根就是一個好例子。

    歐根其實出身義大利,從小在巴黎接受教育,有傳說他是路易十四的私生子,這無從考據,但她的媽媽奥林比亞.曼奇妮Olympia Mancin跟路易十四關係不錯是真的。

    他想從軍,路易十四看不上,但維也納之戰給了他機會,最後效忠神聖羅馬帝國,反過頭來和路易十四作戰。

    他反法戰爭屢建奇功,不是出自報復,而是軍人本份,當一位軍人,不管效忠哪個國家,責任就是打仗,而且打勝仗。歐根如此,其他國家的“外籍”軍官都如此,甚至,人民英雄也決不因種族而被貶抑,帝王更不會打壓,因為很多君王也都“外籍”。只要你在戰場表現優異,大家都敬重你,地位比帝王還高,帝王怎敢動你呢?

    相形之下,中國的民族英雄就可憐多了,要嘛就被奸臣害死,要嘛就被皇帝凌遲,更多的是兵敗殉節,真的是國情不同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