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人對台政策不同於清政府。清政府著重點在墾,日本人著重點在理。這個差異點明顯見於原住民政策。

    在開山撫蕃之前,蕃漢分界一直牽繫在墾務方面,之後,才開始用撫。墾也好,撫也好,不免武力相向。

    從山地經濟來看,漢人只想到竹筍、茶葉和樟腦,而日本人想到的卻是林木資源。

巴壟鐵線橋紀念柱(1914)


    撫蕃和理蕃的本質是相同的,無非想使原著民漢化、清國化、日本化、現代化,只是手段輕重不同。而且,當國家體制來到了山地,山地部落的生活就開始改變了。首先來到的是軍事和道路。

    居住在大嵙崁溪上游的泰雅人,素來被視為凶蕃。劉銘傳為了執行撫蕃政策,在大嵙崁設撫墾局,從光緒十二年(1886年)起,在林維源、林朝棟幫助下,數度大軍鎮壓大嵙崁蕃。日治時期,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1912年發動了更強硬的討伐作戰,降服了巴壟一帶的大嵙崁蕃。

舊巴陵橋柱旁是巴陵橋一號隧道


    本來山地部落之間,就有一些採集狩獵,交換物資,連絡婚姻的社路。清政府為了開山撫蕃,拉出一些的隘勇線。日本人為了討伐作戰,一直推進了隘線。

    軍事行動一結束,跟過來的是統治,日本人開始修築由角板山經巴壟至宜蘭三星的警備道路,也就是“角板山三星道路”,五年完工。1963年,國民政府以這條道路為基礎,修築北部橫貫公路。

    日本人在修“角板山三星道路”的同時,也修了從巴壟到林望眼(烏來福山)的“拉拉山角板山道路”,也就是山友習稱的福巴越嶺道。這兩條警備道路在巴壟交會,巴壟也就是今日的巴陵,三光溪與玉峰溪在此匯流成大嵙崁溪。日軍在此設砲台、駐軍分遣所及自來水等設施,其地位重要,可想而知。

    原本,“角板山三星道路”沿途有拉號鐵線橋、巴壟鐵線橋、塔曼溪鐵線橋等三大鐵線橋,修建北橫公路時,分別改名為復興橋、巴陵橋及大漢橋。其中,長度為三橋之首的巴壟鐵線橋,在修建北橫時拆除,另建鋼拱公路橋,但大正三年(1914年)十月總督府土木局所豎立的“巴壟鐵線橋紀念柱”依舊矗立在原處,伴著橋下激潄的流水,訴說著歷史滄桑。

巴陵大橋通車後,巴陵橋人車少了

巴陵橋那頭是二號隧道


    2005年巴陵大橋竣工,游覽車直接駛到下巴陵,原本只容單線通車的舊巴陵橋,但似乎留作鐵馬族、機車族調整體力的場所。下巴陵成了北橫休憩整備的中途站,蜂擁而吵雜的游客,使得新一代的泰雅人顧不得什麼外力的入侵,只以最和善親切的態度提供各種服務。我在巴壟鐵線橋紀念柱旁傾聽到的,只有山鴉不經意的鳴叫,那呼嘯在山林的狩獵勇士已然逐漸遠去。

    35年前,還在忠貞國小當教務主任的年厚堂哥,甫從拉拉山旅游歸來,還驚魂未定述說山區毒蛇盤踞,草叢、樹枝、水溝、道路、屋頂滿是的,根本無暇理會神木有幾圍。前年新春,我也來到位在巴陵上頭的拉拉山,或者毒蛇冬眠去了,或者被人們驅離了,走在游憩的道上,欣賞神木,一棵接著一棵的,卻連個蛇皮乾也沒看到。這時心中不免疑惑,或許凶猛的毐蛇和美麗的神木存在著某種辯證關係。是這樣嗎?

    附記:我沒刻意去尋訪鐵線橋礎與巴壟隧道,不因險途,只為不忍。

原始的拉拉山林

拉拉山三號和四號神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