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燜雞就是砂鍋燜煮雞塊,火候是關鍵,佐料也要配合得宜。


看招牌,這家也提供潮州著名的粿條麵,不過我點白粥,也炒盤娃娃菜、煎條黃魚。


潮州早點腸粉,內裹雞蛋,淋上特調沙茶醬。


低矮的桌凳,像極了台灣的度小月,不過,用餐環境不敢恭維。


三饒、新豐只有“粿、餃、麵”可吃,所以就一直吃。


粿、餃加肉丸,肉、餡都粉粉的,不甚可口。 


同樣賣“粿餃麵”,點麵加豬肉、肝、腰,吃起來就清爽可口多了。


泉州高鐵站的麵線糊,真是細如髮絲,佐料有大腸、豆乾和荷包蛋,料多味美。

 

    旅遊免不了飲食。到大都市,時間寛裕,少不了品嚐特色美食,可我來到偏鄉小鎮,忙著趕場,也沒多少機會來點小吃,只能約略記些裹腹的便餐了。

    黃燜雞米飯是在廈門湖濱客運中心附近吃的,主要用砂鍋燜煮雞塊,食材尚稱新鮮,肉質嫰,佐料香,非常下飯,餓了10個鐘頭的肚子,沒兩三口就吃光了。

    白粥就是稀飯,沒什麼特色。尤其潮州以美食聞名,不應該只吃白粥。但因為開發房間,購買車票,花了我不少時間,已無力找吃的,只好隨便打理。雖然路邊粿仔麵、甘草水果都是知名小吃,但衛生條件堪憂,考慮了半天,還是別嘗試好。當然,不能光喝白粥,也炒了一盤娃娃菜,再煎一條黃魚,清香可口,要了30元人民幣,當時覺得便宜,換算之後則貴了點。

    腸粉算廣東小吃,想說車班還有一個鐘頭,萬一拉肚子,還有時間,於是咬咬牙,決定嚐一口。路邊小店,像度小月的小桌小凳,頗有情趣。一樣是手巾粿,但裡面裹的不是蝦仁、肉泥等高級食材,而是極普通的肉燥,淋上黑乎乎的特製沙茶醬,看起來不甚清爽。小嚐一口,倒也不壞。加以我加點了雞蛋,吃起來滑嫰,口感很好。但視覺上過不去,吃了大半就放下筷子了,人民幣6元。

   餃粿麵是我在三饒鎮兩晚和一個早上的主食,離開新豐鎮前又吃上一碗。其實,那是三種食物,就是餃子、粿條和麵條,不過,說餃子,其實是餛飩;粿條就是台灣人說的粿仔,閩南人切得比較細,客家人切得比較寛,取名粄條;麵,就是拉麵。

    比較特別的是配料,有豬肝、豬心、豬腸、豬腰、雞肫、豆乾、木耳等,可以一起煮,也可以另炒。

    第一次是在極餓狀態,就點粿條加餃,另外再加肉丸,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也不難吃。第二次就改點麵條,外加豬的腰、肝,這些配料不像肉丸另滷,難免將滷汁帶進麵裡,完全生煮,特別鮮嫰,再加上豬油爆蔥,在芹末的助佐下,充分發揮了客家鄉村味。下面幾餐都吃這,美味不變。三饒目前以潮汕話為主,新豐雖然還是客語區,店家仍講潮汕,餃粿麵應該是潮汕和客家融合的食物,雖然普通,但很踏實。

    黃庭堅詩:“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我比他幸運,三饒、新豐不是小市,吃的也不只有菜蔬,儘管平凡,但很家常,這樣就夠了。

    麵線糊,我從小就吃蚵仔麵線,來到中部才聽說麵線糊。尤其在彰化,麵線糊多於蚵仔麵線。要比較兩者的差別,或許還得做田調,不過,來到台灣人原鄉之一的泉州,再次看到麵線糊,而且還是當地特色小吃呢。

    和台灣大不相同。首先麵線本身,台灣較粗,泉州真是細如絲,細如線。顏色方面,台灣是土黃色,泉州是白色。最大差異是配料,台灣最常見的是:蚵仔、肉焿和大腸,泉州沒有蚵仔和肉焿,但其他可就族繁不及備載了,豆乾、豬血、魚丸、燒肉、滷蛋、荷包蛋等,都是台灣麵線糊所無。台灣帶醋味濃,泉州較清淡,各有勝處。我點了大腸、豆乾和荷包蛋,一口氣就吃光。

    這次只是小嚐,下次再到潮州、泉州,吃應該是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