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墩上村僅存一座馬蹄形開放性土樓。


馬蹄形開放性土樓兩邊圓角,內層屋舍拆除殆盡。


1993年3月 21日萬意叔在墩上,當時裕安樓、垂裕堂俱在。(年光堂弟提供)


開粵始祖淳質公的衣冠塜。


在淳質公衣冠塜前留影。


非常感謝村民宗親王順熱情的接待。


馬蹄形土樓內廳堂供奉的三司老爺。


慶祝三司老爺裝金身活動通知,依舊保存土樓舊名:廣東省潮州府元歌都蓮塘社墩上鄉裕安樓。


裕安樓石上清楚顯示:乾隆丁未吉立。


衛星照片顯示墩上村馬蹄形開放性土樓和前面不規則的池塘,右邊新式洋樓區就是裕安樓原址所在。


白竹湖、根子崠、坑子里相關位置圖。


墩上村外,通往九村、大埔高陂的001縣道,正迎接著文明的腳步。


新豐鎮上出現不少高樓,黃岡河畔也修築了觀光長廊,看來也步步走向繁榮。
   

 

    家裡有一本王金連編《王氏族譜》,清楚的記載我的祖先發祥於太原,質淳公遷至“廣東省饒平縣城仔里元歌都蓮塘社墩上鄉”。1991年以後,族人兩度組團回原鄉尋根,我都沒跟上,深感遺憾。終於今年4月4日趁春假之便,踏上尋根之路。

    對應現址:“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新光社區墩上村”,在現在科技Google大神幫忙下,很快的找到目的地。

    祖墳早已不見,桃園宗親會長王年銅在第一次返鄉尋根時,在屋角發現開饒祖淳質公的碑石,請當時村長王秀函重修衣冠塜,塜成各地裔孫都派代表圓墳。現在原先那塊碑石也不見了,令人悵惘。

    我既然回到原鄉,祖墳當然是第一個目標,尤其時值清明期間。乍看“新塜”墓碑埋沒蔓草之中,難掩失望之情。

    不過,在村落裡,很快的拜訪了村中年紀較大,比較具有“文化”的王順、王躍周父子,還受邀同他的老婆、兒媳共進午餐,惜忘了帶上伴手禮,只好來日再報。

    我在墩上停留時間不長,但收獲卻不少。整理如下:

1.“王”當地人唸“hen55”,跟台灣饒平腔、四縣腔和閩南話大不相同。
2.淳質公另娶林氏媽,和其他各派只提到秦氏媽,也是極不相同的說法。
3.墩上村祭祖在八月一日,當天在淳質公衣冠塜前會有掃墓活動。
4.每年八月一日村民相約到白竹湖祭祖,至於祭哪位先人,還有真確的位址,由於路遠,交通不便,該村已有五年未去,故無從得知。返台查族譜,克師公以上先人都沒葬在那裡,或許是克師公以後該村某位先人吧?
5.1991年桃園宗親返鄉時,土樓和祠堂仍在,現已全部拆除改建新式洋樓。樓為裕安樓,堂為垂裕堂,只能從相片看到了。幸好樓石完好,上題“乾隆丁未吉立”,經查為丁未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6.現在只剩西邊一座馬蹄形開放性土樓,中間位置設為廟堂,奉祀三尊三司老爺。看壁上張貼的活動通知,這裡依舊保存“廣東省潮州府元歌都蓮塘社墩上鄉裕安樓”之名。

這些資料,或許解決了淳質公和秦氏媽各自在不同地方開基的問題,等我有空再找資料釐清。

    可以確定的是,墩上的確是我們的原鄉。因為克師公是雍正三年(1725年)來台,他的族叔王廷仁來得更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而族弟王克照來得晚一點,大概在雍正十年前後,可以看出當時原鄉生活條件不好,才會來台求發展。乾隆五十二年原鄉建起裕安樓,說明經濟條件有了改善,和來台族人是否相關,還很難說,但族人一直在原鄉為生存奮鬥,是顯而易見的。

    從屘叔上次尋根的相門看,裕安樓和垂裕堂已非舊貌,如今墩上族人為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將裕安樓拆建新式洋房,雖然可惜,也無可厚非。畢竟人口一直往城市流動,留下來的人口總要清潔衛生的起居空間吧。

    幸好旁邊的還保存一座馬蹄形開放性土樓,方型圓角,和福建土樓形狀大不相同,對應前面那口不規則的方塘,至少格局尚稱完整。可惜中間那層傾頹殆盡,下次再來,不知成何情景?

    墩上村不在公路上,要從001縣拐進鄉間小道,不到一分鐘就到了。001縣道通往九村鎮,九村一直都是粵東出口青花瓷器的主要產地,據說“九村窯”始於南宋,盛於元,明清時期已聞名海內外。從時間來看,九村建窯和淳質公在墩上開基年代相近,而墩上距離九村只有8公里。淳質公開粵和窯業是否有關,子孫有多少人參與窯磁生產、製造和運輸,目前都無資料。

    目前的資料,只知九村鎮坑子里也有宗親的聚落, 或許是從墩上村遷過去的。

    九村再過去,就是白竹湖和白竹湖崠了,是九村和大埔的界山,那位葬在白竹湖的墩上先人是誰?不知是否能解開一連串家族之謎?

    另外,族譜中佔極重要地位的先人──八世祖文峰公,公媽合葬於搖背崬(或作崇,疑為窠),不知是否為九村鎮的“窰背崗”,也有待考察。

    白竹湖、搖背崬、窰背崗,這些地名,音近形似,都在方圓五公里之內,找個時間實墈,應該會有收獲的,或許會改寫家族史也說不定。    

    不過就是這條001縣道,從起點新豐綿延兩公里半,夾道各式各樣的店家,有賣場、超市、餐館、車行等,看來文明的腳步也不放過這裡。

    在縣道起點的幾個村落,宮邊、上老屋、下老屋、溪漘幾乎全姓詹,老式的土樓紛紛退到路邊,或拆或改,已經開始邁開了都市化的腳步。

    至於新豐鎮上的街景,已和今日台灣鄉鎮一樣繁榮。菜價在特定的日子裡已高過深圳等沿海都市,黃岡河兩岸也建起了觀光長廊,十層以上的大樓,一棟棟的如春筍般的拔地而出,有機會成為饒北或者粵東的大都市。

    如果這樣,真該慶幸2016年4月5日我在原鄉所見所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