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一直認為肉體的凌虐是懲罰犯人的主要方式,走了很長的路,才有監獄的概念。

    當西方帝國主義伸向東方,產生不少西方人犯罪問題,畏懼東方刑罪的殘酷,竟然運用不平等的“治外法權”處理西方人犯罪問題,引起人民對司法不公的怨懟。隨著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呼聲高張,也開始檢討反省本國的司法及獄政,作出改良的決定。

    明治維新,司法及獄政改良也是重點之一。明治三年(1870年)頒佈了從形式到内容都模仿明清律的《新律綱領》,明治六年(1873年)司法省颁布仍屬傳統法律的《改定律例》。直到明治十三年(1880年)公佈了模仿1810年《法国刑法典》的《帝國刑法》,取代了《新律綱領》及《改定律例》,改良了日本司法。



    同時,明治四年(1871年)派遣囚獄權正小原重哉到東南亞英國殖民地實地考察,根據報告制定發布《監獄則及圖解》,為日本第一部現代化監獄規則。

    清領時期,相對於中央的刑部監,地方也有府監、州監、廳監,另有拘禁輕罪犯人的押館,都以“雜居制”處置。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人入主台灣,11月在嘉義城內水師提督標營班兵散居的提標巷內設置“嘉義監獄署”。明治三十年(1897年)5月,“ 嘉義監獄署”改制為“臺南監獄嘉義支監”。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梅山地震,嘉義支監嚴重受損,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廢舊城內嘉義支監,另在城外雲霄厝東北方平山頂設嘉義支監,大正八年(1919年)改制“台南監獄嘉義出張所”,並重新建築監獄,地址為台南州嘉義郡嘉義街臺斗坑209番地。

    主要工程包括行政大樓、中央台、三座舍房翼樓、工場、女監等監獄建築群,由當時受刑人負責施工興建,耗資12萬圓。整個工程在大正十一年 (1922年)完工啟用,不久,改制為“嘉義支監”,11月,又改制為“臺南刑務所嘉義支所”。

    由於日人在台始政之初,正處於他們獄政現代的過程,大量吸收法國、德國等法制理論,聘請外藉顧問,組織“監獄評議委員會”,成立“監獄官練習所”、“警察監獄學校”,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發佈了《監獄法》,同時台灣總督發佈《台灣監獄令》、《台灣監獄令施行細則》等法令,看得到當時台灣獄政也在現代化的進程上。

    當時世界各國普遍接受賓夕凡尼亞州監獄的觀念。這個監獄在1829年在費城設立,它承襲1776年賓州憲法以拘禁代替肉體刑罰的主張,牢房呈放射狀,強調獨居監禁,以中央戒護台作為監舍管理中心,從這裡放射出的監舍的房門外有直通中央戒護台的走道。它根據年齡、性別和犯罪類型加以隔離,減少人力運用、分區明確且容易支援,犯人無法離開房門,彼此交談,確實達到自我反省的作用。但受刑人心理難以調適,造成性格偏差或精神錯亂,不利犯人能改過自新,回歸社會。

    臺南刑務所嘉義支所基本上採用了賓夕凡尼亞州監獄的建築設計,監房以扇面狀排列,精減管理人員。但在管理方面,它沒有完全襲取賓州精神,而是採取分房制及雜居制的折衷主義,在檢束、衛生及作業方面都有改良,應該是在賓夕凡尼亞州監獄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經驗和地方的民情來建造。

    在建築構造方面,包含了台灣建築技術的演進,這裡可以看出木構造、磚木混合造、加強磚造、RC造和木造RC混合造,建材方面,也能看到光面鋼筋到竹節鋼筋的演進,再加上某些日本常見的雨淋版、竹木舞壁等傳統元素與工法,以及防震作用的斜撐,還有地近阿里山,原料都是山上珍貴的扁柏、紅檜、杉木、檜木等,都成了建築的特色。

    戰後,更名為“台灣第三監獄第一分監”,1947年又改為“台灣嘉義監獄”,並置“臺南地方法院嘉義分院看守所”,1955年看守所與監獄劃分獨立,建分隔圍牆和看守所接見室。1994年為配合法務部《改善監所計畫》,嘉義監獄遷往嘉義縣鹿草鄉,舊址改為“臺灣嘉義監獄嘉義分監 ”。

    1996年都市更新,嘉義舊監獄面臨拆除問題,當時法務部長廖正豪下令研擬成立獄政博物館。1998年,嘉義市政府函法務部請求無償撥用嘉義舊監獄土地,以供嘉義大學之用;1999年又函請將嘉義舊監獄土地變為文化、大學用地。2002年在“嘉義舊監保存與再利用推動小組”與“催生台南司法博物館推動小組”及民間司法改革團體共同努力下,嘉義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2005年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嘉義舊監獄的發展與台灣近代獄政沿革關係密切,天照大帝之神座、舍房 、木門 、門鎖、監視孔、送飯口、透風菊狀窗、黑鐵條窗框、及空中巡邏道、收容人馬桶清洗池。一、二工場,樑柱上昭和年間的標示,日新堂、女監之舍房建築形貌,舍房後側屋樑上之揀札等,三、四工場,古卉,外農澆水桶、牛軛、鐵把、豆腐板、檢收所搓草繩機,戶酒簍及作業工具,衛生科牙醫診療台及病舍設施。呈現受刑人的生活樣貌,也保存象徵威權歷史遺蹟等。

    世界完整最保存的賓夕凡尼亞式監獄,就是建於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日本網走刑務所,當時收容道路開發工事的犯人,現在開發為博物館。目前台灣只剩嘉義監獄與宜蘭監獄,都是三條舍房,而宜蘭僅剩一條舍房,更突出嘉義監獄的完整。古蹟保存的專家學者,也多次前往網走博物館參訪借鑒,相信未來能以更好的面貌迎接世人。

    2007年10年23日清晨,我驅車前往嘉義舊監獄。原本偏僻近山區的舊監獄,現已在市區中心,北邊是嘉義大學,南邊是監獄、看守所、地檢署的宿舍區,東側舊監外農場已成了嘉義地檢署。高峻而厚重的大門仍象徵著威嚴,剛辦過活動的彩色橫幅標語依舊懸掛著。大門深鎖,我也無從進去參觀。看著新刷的門窗,又看到剝落的壁漆。或許嘉義舊監獄潛隱太久,在千呼萬喚中,還在猶豫吧?這幾個月來,受制於論文、選舉等因素,我訪古情緒低落不少,幾乎沒有行動,可也是一種猶豫,畢竟沈潛一段時間,很多過去的情緒,一時不容易喚回,知道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