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叫我林老師”的《文化‧資產‧八里坌》部落格裡,有一篇〈洋人洞?寒石洞‧1660年代〉,根據外國人採集的資料說,八里坌的洋人洞和基隆的仙人洞有地道相通,現在看來,中間還隔了淡水河,一點都不可靠。但這種說法,是漢族傳說的類型之一,學長李豐楙稱之為“洞穴潛通說”。

    《水經湘水注》有云:“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同書《沔水注》也有:“湖有苞山,《春秋》謂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潛行,北通琅邪東武縣,俗謂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潛通洞庭山。”也就是說,洞庭湖的君山有洞穴可直通太湖邊的包山。從距離看更不可能,但言之鑿鑿,多少訴諸神秘。

    目前雪山隧道是東南亞最長的公路隧道,全長不過12.9公里;目前世界最長的公路隧道是挪威的洛達爾隧道,全長24.5公里;而目前世界最長的鐵路隧道是青函隧道,全長53.9公里;甚至世界最長的輸水隧道──美國的德拉瓦隧道,全長169公里。這些都遠不及傳說的洞穴長。



    以今日開鑿工具和技術進步,將來隧道長度還會再創新高,或許達到傳說的長度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但回到過去工具和技術不充裕的年代,開鑿隧道的確是不容易的事。

    很久以前,人們就為了軍事開鑿地道,《後漢書.袁紹傳》提到,“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於內為長壍以拒之。”後來這種地道戰就很常見,一般都是攻方使用地道,以便攻進城內,減少軍士在萬箭攢動,砲石交集下的損傷。

    1940年8月20日屬於中共的八路軍發動了所謂“百團大戰”,重點破襲正太路,其次破襲平漢路、同蒲路北段和白晉路。這場戰役的指揮官彭德懷没有等候批准就擅自發動,事後卻得到中共中央部的嘉獎。事實上也將中共的敵後解放區的部隊暴露在日軍視線內。日軍在華北平原只留少數兵力,因此調回20萬部隊進行“掃蕩戰”,南京的汪精衛政府協同治安肅正作戰,在1941年至1943年間進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結果八路軍幾全部撤出山西,調整回最低限度的游擊。對於敵後根據地的部隊,日軍採取“鐵壁合圍”、“梳篦拉網”、“剔塊清剿”,實行所謂的據點、碉堡、壕溝、修路、築牆“五位一體”的“囚籠政策”,造成敵後解放區的軍兵很大的損傷。



    為了進行“反掃蕩”,1942年冀中平原地區的游擊隊,從地窖躲藏中發展出村村相連的地道系統,達到殲敵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地道戰”。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日本重創美國的士氣,迅速在太平洋中擴充勢力,次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和8月7日瓜達康納爾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的轉捩點,盟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戰略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

    1943年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在西南太平洋進行“跳島戰術”,有選擇的攻佔了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這位在1942年2月22日奉羅斯福總統命令撤離菲律賓的四星上將,為了達成切斷日本和南洋交通線的戰略目標,陷入海軍建議攻打台灣,陸軍建議光復馬尼拉的戰略思考之中,最後他選擇實踐“我會回來的”(I shall return)的誓言。



    在台日軍可不想為了猜測麥克阿瑟的心意,而坐失戰備的先機。他們設想高雄港為盟軍戰略目標,為了反制美軍登陸作戰,推遲敵人前進,牽制敵軍部署,從昭和十八年(1943年)起,就徵召軍夫及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林園庄、大寮庄等地的居民,以鑿子、鐵鎚、鋤頭、圓鍬、畚箕、台車等簡單的傳統工具,配合炸藥開鑿完成,是當時台灣大型的軍事工程。

    主坑道從林內庄到中坑門和鳳鼻頭之間的入海口,出口本身是自然的淺坑通谷,自明鄭以來就是軍事要地。支坑道從入海口,盤根錯節,向北延伸到大寮,一直到鳳山陸軍步兵學校附近,地形相當繁複。

    地質結構大部分是咾咕石,即珊瑚礁石灰岩,少部分是土。坑道以單層式隧道為主,也有雙層式隧道。因應不同用途挖出不同工事,有指揮部、會議室、碉堡、廚房、寢室,和通風用的天井,主坑道還可以通行軍用卡車,支坑道有1-2人通行的寬度。



    看得出來,為了充分發揮防禦功能,當時坑道的工事並沒有停止下來,只是後來美軍並沒選擇登陸台灣作戰的策略,這個坑道也沒遭到任何炮火襲擊。否則,我們在紀錄片或故事片裡,看到1945年2月19日琉璜島戰役,美軍為了對付坑道裡的日軍,灌海水、倒入汽油,以手榴彈、火焰槍攻擊,最後許多日軍在坑道裡自殺,種種慘狀,也會發生在這裡。

    日本在這裡留駐大量的軍隊,戰後,海峽氣氛緊張,依舊有大量的駐軍,坑道全劃入軍事管制區,有些坑道出口直接連到軍營,而遭到封閉的命運。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坑道也漸不符合現代戰鬥需要,至於荒廢不用。

    1982年台灣水利局選擇林園鄉林內村的“鳳山池”建立了“鳳山水庫”,主坑道入口即被封閉。1996年採礦公司挖斷了駱駝山東西向300米的支坑道,目前保存較完整的部分,只有位在林園鄉潭頭村清水巖風景區內清水寺旁龍盤洞的一段,但也不容易看出它的軍事用途。



    台灣許多清水巖,名為巖卻是廟,以供奉泉州安溪清水巖清水祖師得名,但這個清水嚴則不然,它是座石灰岩山,由隆起珊瑚礁石灰岩地質構成,海拔不到50米,山麓有伏流泉水從石中湧出,水量充沛,遇乾旱也不乾涸,灌溉良田數百畝,水質清澈,因此命名“清水巖”。

    清水巖供奉釋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所以正名為“清水寺”,祭祀圈包括林園鄉各村落和大寮鄉部分村落。但根據1971年的〈清水寺落成碑記〉記載:“本寺位於鳳凰山麓清水巖下,因地命名,故稱清水寺。前清康熙五年(1666年)僅為茅庵,供奉釋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依據當時實際行使主權的明鄭正朔換算,應該是永曆二十年創立。但根據《鳳山縣采訪冊》記載這座觀音寺“在鳳山麓(小竹),縣東南十八里,屋十四間(額‘清水巖寺’),道光十四年(1834年)總理間立募建,光緒十四年(1888年)總理黃合春號董修。廟租二十五石,糖一千四百斤。”並沒提到創寺年代。不過也可以看出清末該寺已有14間的規模,廟租相當可觀,可想見受鄉人崇敬的程度。也因此“巖”為該寺所專有,現在林園鄉其他奉祀觀音佛祖的寺廟,當地人都稱“巖仔”,如苦苓腳的龍潭寺就是,不能與“清水巖”單稱“巖”相比擬。

    高雄縣政府有鑑於清水巖戰備坑道見證台灣在太平洋戰爭中地位,2003年12月登錄為歷史建築。由於就在清水巖旁邊,不難找到,但坑道內部複雜,如有人引導更好,部分路段還有鐘乳石,但也遭有心人盗採,防範措施有待加強。

    2005年10月2日我到清水嚴旁的蟠龍洞作很粗略的探視,也到後山上的另一個出口。雖然自稱全台古蹟走透透,但也不是每個都熱情的參訪。近來活動力短了,原不以為意,最近無意中發現,當年參訪的熱情,原來不在古蹟本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或許是自己的中年危機,以青春浪漫的心靈,證明將軍未老。當然這無異自欺,日軍戰備坑道不也這樣,整個戰略局勢都走向窮途,軍事行動能挽回什麼?日本人似乎沒考慮政治解決。去年台灣大選之後,不也發展出什麼情勢,我們朝野領導人有前瞻性的想法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