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光緒十四年(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以小型燃煤蒸氣發電機發電,供應在台北裝設的電燈,打開了台灣電力史。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土倉龍次郎成立台北電氣株式會社,開始興建龜山水力發電所,不久就由總督府接手,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完工,開始向台北送電,為台灣水力發電及電燈事業的開始。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公佈了《官設埤圳規則》,修築全台14處埤圳,並利用河川與埤圳落差附帶進行水力發電事業5處,同時為了打狗建港需求,興建竹仔門發電所。

水路側壁用鵝卵石堆疊


    總督府看上了嘉南平原充足的陽光有利於稻米、甘蔗的生產,但台灣獨特的地形無法有效的保有水資源,於是先期擬定了《官佃溪埤圳計畫》,後再擬定《濁水溪直接引水計畫》,大正八年(1919年)成立“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由八田與一負責嘉南大圳的設計與工程,次年(1920 年)開工。

    大圳工程內容主體有烏山頭水庫、曾文溪及濁水溪取水口、給水幹線以及排水路、防水及防潮設備。

    當時為了提供工程所需電力,在新化郡山上庄上台南水道水源地建立水力發電所。後因官佃溪貯水池堰堤形式變更,工程電力無法負荷,於是就想到利用嘉南大圳水源之一的濁水溪,決定在斗六郡斗六街烏塗子建造的濁水水利發電所,作為烏山頭貯水庫工程急需的電源。

放水路


    工程在大正十年(1921年)2月開工,大正十二年(1923年)2月竣工發電。當初設計是工程暫設機組,全由京都奧村電機商會製造,3座橫軸雙動輪單吸出管法蘭西斯式水輪機,耗水量每秒15.4噸,有效落差15.4米,每部最大出力950馬力;3座三相交流發電機,裝置容量每台500瓩,最大可達1500瓩,另有勵磁機,與發電機直接連結同歩轉動。此外,調速機為Voith製造,由齒輪泵產生操作油壓,但性能及功能不佳,故機組並聯前之速度調整需值班人員現場操作。水庫工程完工後,這些機組仍持續運轉。

    嘉南大圳為當時世界第3,亞洲第1的水利溉溉工程,配合烏山頭水庫工程及烏山嶺隧道工程而興建的濁水水利發電所,起相當關鍵的作用。昭和四年(1929年),嘉南大圳接近完成,經營者“嘉南大圳組合”面臨財務問題,同時認為支援工程使用的濁水水利發電所已不需要,以13.981股支付60萬元代金的方式,讓渡給台灣電力株式會社,30名職工繼續留用。

    戰後由台灣電力公司接收,為避免發生意外,改善水電阻煞車裝置;為增加發電量,利用擋水板提高水源。在1979年4月,還為提高有效落差與效率,將10片輪翼動輪改為9片。1999年3月26日改隸明潭發電廠,更名“明潭發電廠濁水機組”。機組在員工維護下,至今仍在運轉。

發電後尾水在重興橋下游匯入濁幹線


    濁水水利發電所的主要水源為濁水溪及清水溪,取水設施包括上取水路、沈砂池、上水路、水槽、放水路、餘水路。上取水路包括林內第一、第二取水門附屬導水路,其中捲上式的調整門及取水門為鋼筋混凝土造;沈砂池也是鋼筋混凝土造,與取水門相連,含制水門及排水門各一;上水路長890間(1間1.81米)寬9-20米深6-9米;水槽63米寬54米深12米;放水路1270間寬20米;餘水路990間寬18米,水路側壁全用卵石堆疊而成。

    水流從第一、第二取水口取入後,合流進入濁幹線。部分水流供應濁水水利發電所,利用15米的地形落差,形成川流式水力發電,3部發電機的發電後尾水,在重興橋下游匯入濁幹線,充分運用來灌溉下游50,000公頃農田。2001年1月,集集共同引水工程完工後,濁水溪中下游的水力資源由行政院水資源局統籌分配,基於上游穩定的水源,利用集集攔河堰的南幹渠道,直接輸水到原濁幹線合流處的八卦池,只有因故無法取水時,才改由第二取水口供水。

    濁水水利發電所位置很特別,位在田野之間,這在台灣是很少見的。它不像一般水力發電設備序列,由上游到下游,利用水位落差,以壓力鋼管帶動水輪機發電,而是藉12米高的直井帶動底部橫軸水輪機產生動能,在水力發電技術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機組廠房藏身在廠區內


    濁水水利發電所從嘉南大圳功成身退後,但取水設備仍歸嘉南農田水利會下屬雲林農田水利會所有,它的發電業務係根據1975年和水利會簽訂的用水契約來營運,發電後的尾水也灌溉斗六、竹山、嘉義等地區的農田,不但如此,後續的水道整治等工作,也帶動地方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極為密切。發電所也經常以回饋社會為出發點,和社區有很好的互動關係,而宿舍員工的生活,也和社區民眾息息相關,形成了人們共同記憶中極為特殊的電廠文化。

    濁水水利發電所的機組廠房,是巴洛克式無樑柱無鋼筋之磚牆結構體。921地震,外牆及水車室直井有多處出現裂縫,經修補勉強使用,但耐地震強度或許不夠,安全堪慮。後來,進行更新工程,停止發電運轉,在附近建一座新的水利發電所,2004年2月4日雲林縣政府登錄為縣定古蹟。

    2005年,我尋線訪古,來到林內鄉烏塗村附近,在便利商店補充水分,準備探尋前往發電廠的道路。有人以老師叫住了我,自稱81級生物系學生,那原本該極為熟悉的班級,不知怎的,一個個呼喚出來的姓名,似乎對他所關連到的臉孔,卻是無比的模糊。只記得當時還問他在哪服務,可現在決無記憶,這應該不是選擇性的忘卻,但就這樣的失憶。

    我現在對濁水水利發電所的印象,也有了些不真確了,只記得門禁森嚴,不放人進去,只能遠遠望著似有似無的建築物。在線上搜尋到林炳炎的文章,得知他因公之便參訪,好生羡慕,只能期待下次,再去碰碰運氣。你要問我還記得什麼?大概還有水圳,這邊進去,那邊出來,還有水池,其它的,沒有了,你不是也去過嗎?留下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