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19線,從彰化到台南,進北港不久,在北辰派出所前,兩條公路來會,呈現倒k字形,選東南那條比較荒僻的鄉鎮道,不久就可以看到北港農工了。

    從洞開的側門進入校區,真是太方便了,免去了大門警衛的官腔官調,也免去了接待長官的虛文濫禮。在佔地12公頃的校園裡,尋找“舊圖書館”這個歷史建築,也非難事。在林木掩映之中,有片茵綠的草坪,一棟古意盎然的大型灰瓦建築,就矗立在那兒。

    白色粉牆,洋灰地板和洗石柱面,很快的牽動了我們五六十年代的學校記憶。“圖書館”三字依舊掛在牆面上,但體貼學生的學習環境,裡頭早已改作倉庫,堆滿了材料和工具。

北港農工舊圖書館

牆面上還有圖書館三字


    屋樑據說是檜木架構的,外形整體簡單撲實,水泥瓦也鋪疊出氣派,有文化資產保留的價值。可怪的是,雲林縣文化局的資料是“日治末期少數僅存之大型公共建築”,可是文建會卻是“建於1953年”,還刻意強調“光復後”,後者的資料其實也是前者提供的,莫非登錄歷史建築之後,又別有發現呢?

    北港在清領時期就有社學,道光十九年(1839年)笨港士紳蔡慶麟、蔡慶輝集資創辦的“聚奎閣”,就肩負著教育工作。日本人來了,教授漢文的任務,就轉入汾津等詩社諸公手裡。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日本人將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北港公學校,為南陽國小前身;大正五年(1927年)成立北港女子學校,為北辰國小前身。

北港農工舊圖書館背面




    有鑒於北港的中等教育必須往返嘉義,官選的台南州評議員曾人潛、蘇顯藜向台南州知事爭取,成立了“北港實踐女學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北港家政女學校”,也就是北港國中的前身。同年4年,也成立“台灣公立北港專修農業學校”,5月27日舉行開學典禮,先借“北港女子公學校”上課,後在郊區購得11甲校地,第二年遷入新校舍,限招男生,不拘台日。

    戰後,1946年2月改名“台南縣立北港初級農業學校”,1950年10月改“雲林縣立北港農業職業學校”,1955年8月增設高級部,1964年8月改初級部為附設初中部,1968年8月改制為“台灣省立北港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次年同月改名“台灣省立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1990年2月升格為國立。這些,似乎都走在1956年9月才創校的“北港高級中學”的前面,可是在招生時,又明顯不如後者。

    學校所在地,清領時期屬於北港新街,不在北港街的範圍內。嘉慶八年(1804年)北港溪發洪,笨港南港與北街均毀,有錢人相率到這裡建立新街,接連的漳泉械鬥,使笨港趨於衰落,而新街日盛一日。洪水無情,咸豐七年(1857年),北港溪崩,再毀新街,泉人搬回港務逐漸恢復的笨港北街,新街難挽回沒落之勢。

北港農工舊圖書館牆上還殘存過去常見的標語



走廊天花板有不少壞損處


    日治時期,北港街持續繁榮。明治三十一年(1898)在台中縣下設北港辦務署,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在斗六廳下設北港支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廢斗六廳,改隸嘉義廳,大正九年(1920年)改為北港郡,轄北港街、元長庄、四湖庄、口湖庄、水林庄,而北港街又轄北港、新街、後溝子、草湖、溝皂、番子溝、好收、樹子腳、扶朝家等大字,在同一行政層級,仍不相隸屬,直到1974年北港鎮劃分出許多里後,新街里方才融入舊街的生活圈裡。

    北港街一直為行政中心,許多行政機關和公共建築都設在那裡。像大正九年(1920年)被北港郡役所接收的“原北港支廳”,建於昭和五年(1930年)的“北港郡役所”,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的“北港街役場”,建於昭和三年(1928年)的公會堂和武德殿,建於昭和八年(1933年)的北港護生院(乞食收容所),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北港厚生院,還有北港郡合同廳舍等建築。在戰後,一一從北港人的記憶裡消失。像位在仁和路的北港鎮公所──原“北港街役場”,就在1967年1月4日拆除;位在義民路的武德殿也在1984年改建合作金庫,位在文化路的公會堂,改為中山堂,也難逃改建為郵局的命運;而建於大正六(1917年)的北港火車站也在1991年7月走入歷史,而古蝲仔街也在稍早拓寛拆除。

    在媽祖的庇蔭下,北港民眾選出的行政首長及民意代表,大概都相信財富是以朝天宮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去。這樣,都市更新就環繞著朝天宮展開,老的建築不論公有、私有,你都能嗅出更新後必定帶來的金錢的芬芳。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能在“臺南州北港郡郡守官邸和職員宿舍建築群”裡保住一間,也算僥倖,下一步呢?“原北港郡北港街登記所”還在努力嗎?

現改作倉庫,顯得凌亂。




    別的地區,老舊社區都走沒落,像台北的艋舺、大稻埕,彰化的小西街和新竹的北門街,而這些都市的郊區卻日趨繁榮,如台北的東區和南港、內湖,北縣的板橋、雙和,桃園的八德、平鎮,中縣的太平、大里,而北港的郊區,依舊是郊區。

    相傳北港原有三個沙崙仔,“頭前崙”在今游泳池旁,“中崙”在北港高中附近,故該校又“沙岡”,“後尾崙”就在北港分局周邊。昭和九年(1934年)建的北港神社就在前崙,鳥居前的神河俗稱死尾仔溪,神橋俗稱隱龜仔橋,在戰後都無影無蹤了。北港農工所在地,以前稱為“沙崙仔腳”,附近依舊農田膴膴,與當年北港街市區繁景,終難比擬。

    原本以為北港農工門禁森嚴,一度讓我想找任教於此的93級柳琤帶路,參訪後,還想順道探視,惜正在上課。離開前,突然瞄到一間設備像是圖書館的地方,過於寬闊的教學空間,中間擺放著可活動的白板,學生圍簇著上著國文課。或許一些職校認為國文科可有可無吧,就像有些地方人士認為文化資產可有可無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