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的非選擇題的第三題是引導寫作,佔27分。

    引導寫作是近年相當普遍和穩定的題型,不但大考有,教檢、高普考都有。引導寫作和命題寫作不同,雖然它們都會有一個題目,但引導寫作一定會有引導文字,如果不看引導文字,或者認為引導文字只是提供寫作的素材,看了可以刺激靈感,不看也沒關係,那麼,肯定會犯錯誤。面對這種題型,首先要對題目有初步的認識。這次考的是“逆境”,大致掌握詞義“不順利的境遇”之後,或許也瞭解一下它的語法結構,是偏正式的名詞,如果能夠將它納入語義場去分析,那更好。

    接下來,應就引導文字加以分析。我曾看過一些模擬考和參考書上同類型考題,只是簡單的引導,例如說:“一日之計在於晨”,然後強調晨有多重要,就要求考生以“晨”為題寫文章。這樣的引導,沒有對題目有什麼限制作用,沒要求學生朝哪個方面書寫,學生只要觸及到“晨” ,都算切題,這樣跟命題有什麼差別?長期這樣練習,長期這樣引導,就會成為誤導,誤導學生不去分析引導文字,不去弄清楚題意,如何能應付引導作文呢?

原本披在烏石礁上的綠色衣裳清除了

烏石礁終於面世了

烏石港水道疏浚以後,顯得寬闊,但碼頭在哪?


    這一題的引導文字是:“人生有如一條長遠的旅途,其間有寬廣平坦的順境,也有崎嶇坎坷的逆境。你曾經遭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你如何面對逆境,克服逆境?請以「逆境」為題,寫一篇文章,可以記敘、論說或抒情,文長不限。”經過分析,這是三重的解證句群,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總分複句,總說部分將人生比作旅途,分說部分將這個人生旅途分為順境和逆境兩種,顯然“人生旅途”和“順境、逆境”有屬種關係,“順境”和“逆境”之間存在矛盾關係,互為反義詞,分別加上定語“寛廣平坦”和“崎嶇坎坷”是幫助考生瞭解。經過這樣分析,考生應該清楚知道題目的“逆境”是屬於“人生旅程”的一個部分,它和寬廣平坦的順境不同,它是崎嶇坎坷的。

    第二個部分是兩個含有因果關係的疑問句,千萬不能看作假設複句,以為如果有“逆境”才寫,沒“逆境”可以不寫。這兩個問題可不是隨便問問,是要求考生提供自己親身“遭遇”過的“逆境”,而且還要寫出“面對逆境”或“克服逆境”的經過。後面的問題只有一個問題,不是兩個問題,因為“如何”帶出的句子,只有一個問號,畢竟,“面對逆境”不一定能“克服逆境”,“克服逆境”本身就是“面對逆境”,考生不一定要先寫“面對逆境”,再寫“克服逆境”,單寫“面對逆境”或單寫“克服逆境”,只要寫得合情合理,照樣拿高分。

    第三個部分是指明題目,後面再補充文體限制。一般而言,題目有引號,就不要在前面加定語,以免弄巧成拙,反而會被扣分,其實題幹也沒要求抄題,也可以不抄題,有位考生抄成“逆鏡”,多少會影響評分。“記敘、抒情、議論、說明”是文學表達的四種方法,不是文學的體裁,有些考生誤以為“可以記敘、論說或抒情”就是“不拘體裁”。有個考生就寫成“小說”,只是搞不懂裡頭虛擬人物小明和小華,哪一個是 “我”,看得出來,還至少還能算他自敘,看不出來就只能當他虛構。也有少部分考生寫了“新詩”,或許敘事詩、抒情詩都不算出格,但一般在大考寫詩,都是分行散文,除非有寫長詩的本事,否則要克服新詩跳躍的特性,將自己的逆境寫情楚,還真困難,個人不作這樣的建議。

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

招魂碑誌全文


    目前台灣的教科書,都把“說明“併入“議論”,稱作“論說”,“說明文”在教材裡成了“稀罕物”,一般考生也不太會寫。這篇如果寫成議論文,大多都是沒看引導的人。一開始就來個逆境三論──“岩礁浪花論”、“上帝開窗論”和“人生風景論”,一般“岩礁浪花論”都會連帶“寒徹骨論”,只是照例“沒有岩礁,哪能激起美麗的浪花”這種翻譯文字,都不註明出處,就是註了出處,海明崴、羅曼羅蘭、莎士比亞……,也不知誰是誰非,有人乾脆說古人、西方哲人,反正也沒錯,但說成俗諺就不對了,因為那是“格言”,不是“諺語”。考生抄錄這些翻譯文句,有長有短,“岩礁”、“礁岩”、“暗礁”、“礁石”、“潛礁”、“岩石和暗礁”等,詞語也不固定,評審老師也不會計較,但如寫成“嚴峻的礁石”、“偉俊的礁岩”,就是搭配不當和錯別字的問題了。現代考生寫作議論文,有個通病,就是引了格言之後,跟著就是長篇大論,自認為把格言發揮盡了,接著寫下一個格言,整個文章的結構,就由一到三個格言構成。或許有些老師和補習班就這樣教吧?平心而論,杜正勝所說的:“成語會制約、限制考生的思維能力”,不就是這樣?有考生人把“逆境求生”的道理說得淋漓盡致,但又不從自己現實的逆境出發,也不合題意,想拿高分,還得上帝為你再開另一扇門。說來,這題想拿高分,多少要帶一點記敘的成分,將現實人生的逆境和面對逆境、克服逆境的歷程說清楚才行。

    如果考生還有時間,個人認為最好能將“逆境”再置入語義場加以分析。“逆境”的反義詞是“順境”,它們有共同的義素“境遇”,而在“ 順利”這個義素有正反不同的值,和“佳境”也構成反義詞,在“佳”和“順”義近,和“逆”的褒貶色彩大不相同。同義詞部分,“慘境” 也有相同的義素“境遇”,“慘”和“逆”在程度上雖有些微的差距,但將“慘境”說成“逆境”是可以的;和“困境”、“窘境”、“險境 ”的不同可就要好好比較分析了,這三個義類的義素都是“處境”,和“境遇”微有不同,前者偏在“境地”,後者偏“境況”,環境和遭遇的不同,在考生選擇書寫內容上面,看不出差別,但在實際寫作過程,就會出現不同了。具體的說,前者大多著墨於環境描寫,強調他當時怎樣的困苦;後者則以敘事為主,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是站在配合書寫策略,著重在逆境的形成,在怎樣的情況下,遭遇什麼情況。這題,閱卷召集人蔡信發教授說,“如考生能扣住題意發揮,感受深刻,描寫細膩,結構完整,文字通順,就可得A等”,書寫策略成功了,就成功一大半。

    從試卷裡呈現出來,現代考生的“逆境”,居然大多是學業問題,而且大部分都是英文和數學,英文多於數學,或許數學直接放棄,沒有面對和克服的問題,就不好意思寫。有些考生很直接,點出學測的壓力,還有一些算舊帳,說以前段考甚至基測的壓力。英數以外,少數學生雖沒直說“國文”,但也差不多,他們這樣寫:“現在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現在腦子裡一片空白”、“時間沒到又不能交卷”、“希望鐘聲趕快響起”,任課老師只能慶幸,至少他沒交白卷。很多學習上的壓力,也被考生拿來當逆境,學畫畫、學鋼琴、學口琴、學小提琴,音樂類最多,也不能怪家長老師“偃苗助長”,有些是他們心甘情願,像游泳、打藍球,成績打不好就是“逆境”。有時候被老師派到學習任務時也是 “逆境”,演講、指揮、司儀等都是,連主日學講點話都成為壓力。有些考生,連重新編班都是逆境,還有些考生,有即景式的逆境,像“忘了帶學生證”、“忘了帶准考證” 、“准考證不見了”,都能成為逆境。

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碑文曾被水泥抺去。


    家庭變故的逆境也有一些,大多是家庭暴力,爸爸工作丟了,或公司倒閉,酗酒,毆打媽媽,幾成模式,少部分是母親無故離家出走。這些社會問題,不一定跟這次金融海嘯有關連,但社會教育工作沒作好,令人感慨。過去每逢大考的“死人潮”,今年減少很多,父母死了,造成經濟上的逆境,真的不多,是現代醫療技術進步了嗎?死的人最多的還是倒楣的“外婆”,不少考生寫外婆生病了,媽媽帶他去看外婆,無法用功讀書,形成逆境,外婆不幸去世了,他為了報答外婆,才用功讀書,走出逆境,這些考生,外婆臨終之際,自己都在睡夢中,文章裡也很少透露他們祖孫之情,一個“報答”就走出逆境,還真行。有位考生說,外婆過世,讓他整天以淚洗臉,無心讀書,走入逆境,看起來很有孝心,但行為上好像本末倒置。外婆也不盡是善良的,有位考生說,爸爸出車禍,媽媽到醫院照顧,只好把他送到外婆家,他很緊張的走進逆境。今年家庭問題很多來自“阿姨”,“阿姨為什麼佔有爸爸”、“我討厭阿姨”、“為什麼要叫她阿姨”,倒很少看到“叔叔”,這真能反映社會現實嗎?

    有很多逆境,來自個人體質、個人健康的。有位考生為166釐米的身高產生逆境,我很想告訴他,我最高只有162。有些考生把自己的病史看成逆境,感冒造成中耳炎,盲腸炎造成腹膜炎,還有自發性胸悶,都被說成嚴重的逆境。

    人際關係也會造成逆境。有些考生因為搬家、重新編班,必須認識新朋友、認識新同學,感到不安,產生逆境。也有一些學生有同性戀傾向,怕被人發現或已被人發現,也形成逆境。有人因為和交往五年的男友,考進不同的學校,於是逆境就來了。更奇怪的是,有人為了到泰國旅遊,怕聽不懂泰語,因而陷入逆境。還有因為旅遊必須離開寵物一陣子,感到逆境。

草嶺隧道北口

制天險


    逆境看起來五花八門,克服逆境的方法也一樣。最常見的是同學關懷,其次是老師關懷,老師和同學的一兩句話,馬上走出逆境,家長關懷也有,依舊是媽媽多於爸爸。自悟自覺,也是走出逆境最常見的方法,突然想到或看到書上或電視上的一句話,就立刻開悟了。還有一種,就是呼口號,大聲喊幾句,就走出來了,真快。特別的是佛珠,這不起眼的小東西,居然也成為開悟的媒介。

    或許草莓世代在家長的重重訶護下,沒遇上什麼慘境,大多是某些困境、窘境,或者某些壓力,於是就變成各種逆境,為師為長的讀起來,不免覺得小題大作,是代溝還是現代學生抗壓力太小,就有待師生進一步檢討了。

    每次大考,總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句子,有位考生要“將崎嶇坎坷的路化為寬廣平坦的路”,有位考生說“逆境就像忠孝東路的逆向車”,還有位考生說“人生就像搭飛機一樣,有時會有美麗的風景,有時也會有多變的事故”,“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崎嶇”,看來學生的修辭,也要加強了。

草嶺隧道內


    整體而言,學生的生活知識多來自課本,要有深刻的人生體會,真是緣木求魚,想讓學生體驗人生,教師必須脫離講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經由討論、採訪、編寫等活動,直接面對現實環境,感受才深刻,在紙堆裡打滾,和古人打交道,終不切合現代複雜多變的社會。此外,還是一句老話,語文的事要從語文解決,語法是語言學的入口,語文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找到這個口才行。

    說到現實環境的體驗,過去我也很喜歡在故紙堆裡翻找知識,先父藏了不少線裝書,從小就愛翻閱。唸高中時,只因愛讀古書,無暇接觸教科書,各科成績都差,國文亦然。唸大學時,同學都覺得我唸的書古怪,其實也都是古書。幸好我的專業,就是要多讀古書,古書給我很大的成長。台灣解除戒嚴之後,國人漸次赴中國大陸旅遊,我也趕上前幾波,多年來,雖沒去過很多地方,但是30個省市自治區都沾到了泥土了,也打開了我很大眼界。我也帶回了不少旅遊資料,由於路途遙遠,旅次中有什麼疑惑,光憑書面也很難查證,就一直擱著,直到遺忘。近年來,都在台灣打轉,尤其對一些文化資產,保持很高的興緻。無名小站部落格剛上架時,我也開始寫網誌,但都是隨筆記些路程,不以成篇為目標。然而過多的照片,免費空間很快就滿了,無法讓我的圖文相互輔助,等到文資網提供部落格平台,目前還無空間的限制,於是開始以成篇方式寫網誌。主要內容配合文化資產的主題書寫,成篇以後,除錯別字外,盡量不再更動,有新資料,就另文以“再看”的方式呈現。

    在台灣參訪文化資產的好處,就是求證方便。有疑慮,再走一趟,會有新的體驗。就這樣,寒假期間,帶著福星,又走了一趟頭城。首先我來到烏石港遺址,2005年我參訪時,只見那幾塊烏石在林木包圍下,看起來像小山丘,河道都淤成新生埔地,有農民在上頭種植短期蔬菜,當時如果還想遙想過去的水道,也就剩下一道爛泥水溝了,寬度還容小朋友一躍而過,整體的感覺就是荒蕪。這次參訪,烏石礁景觀公園的工程還在進行中,蘭陽博物館的硬體建設還在趕工中,但新生埔地已經完全清除,而且經過挖泥疏浚之後,河道上呈現出廣闊平靜的水面,似乎遙遠記憶裡頭的烏石港既將回來了。其實,萬帆檥聚的情況早已過去了,現代漁船都會停泊在新港,受金融風暴影響,過去熱鬧的魚產直銷中心,顯得相當冷清,碼頭上還開出龜山島賞鯨的觀光船,這裡的觀光資源是充足的,烏石港遺址在這個意義上,只有陪襯的作用。但個人還是佩服縣府的遠見,畢竟在社會、文化教育上的意義,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只是“烏石港”和“烏石礁”是不同的詞彙,現在的“烏石港”指的是烏石新港,這個詞彙對舊烏石港產生襲奪作用,作為文化景觀,只能稱為“烏石港遺址”,而闢建中的景觀公園取名“烏石礁”,多少為了辨異作用,這樣,雖然實質設計多元,但整體核心指向烏石礁,於是水道是否恢復舊觀,已非民眾所能或所期待關心了。少了荒蕪,少了港口、碼頭等詞彙,也少了歷史滄桑。顯然,這是個語言詞彙的問題。

草嶺隧道南口

明明是“白雲飛處”

導遊牌卻寫成“國雲飛處”


    接著,我參訪大溪招魂碑,此碑格友濱剌麥有專文報導,茲不贅述,筆者曾就他碑文標點和錯別字問題,以回應方式表示意見,他也寬容的加以修改,但仍有疏漏處,如“約”為“曰”之誤,“匠”為“將”之誤,由於這個《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的歷史意義,不獨對一次船難作了記載或憑吊,對當時鐵路局兼營旅行社業務,以及當時發動海、空兩路的救難工作,都有真實的說明,加上碑款的特殊形式,雖尚未登錄歷史建築,但價值相當高,為此,筆者找到原碑,以平攝的方法取得照片,期能對該文的用心,起補充作用。在此並無炫學之意,事實上,這位景觀系的畢業生,詞藻豐富,思路靈活,描寫細膩,文通句順,一副專業作家的架勢,表達能力相當出色。古文句讀,在該文中本屬多餘,即便學術調查需要,目前社會普遍句讀能力不足的情況,也不能怪罪學生,更不能怪罪於教科書古文比例太少,應該還是教學目標問題,只顧民族精神教育,如何能提升語文能力呢?

    舊草嶺隧道去年(2008年)在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台灣鐵路管理局合作之下,活化為自行車道,遊客只要下了福隆火車站,就能租到車子前來參訪。管理單位還特別用心,不斷輕聲播放《丟丟銅仔》交響曲,同時夾雜著火車過山洞的汽笛聲,想製造懷古、真實兩種不同的氣氛。遊客也還能在北口福隆端看到《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憑吊這位34歲殉職的草嶺隧道監造者。只可惜,管理單位樹立的導遊牌上,居然仍將“白雲飛處”誤為“國雲飛處”,為此,我曾就教於教文字學的同事鄭靖時,建議文字學不應只在甲金籀蒃溯源,也應朝行草辨識進行教學,不過中文系所向來偏文學,輕語文,期望國文師生在這方面有所增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本國語文向來不被認為有問題,其實問題可多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