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來校演講《詩與史的交會》,我慕名前往聆聽。他認為光憑周幽王寵幸褒娰,還不足以亡國,從《詩經》的社會反映裡,發現西周王朝的覆滅,在於連年征戰,造成軍士普遍厭戰,貴族之間也離心離德,才是主因。這讓我想起當年修《禮記》、《古文字學》等課程,也看過同樣的論調,認為殷紂王不可能寵妲己亡國,且從甲骨文等文獻上看,殷王國的末代統治者──帝辛,經常發動戰爭,而且都戰勝敵人,最後卻走向毀滅的命運,除了國力大量耗損之外,身為各級貴族的戰士,由於連年戰鬥,不但身心俱疲,利益也發生了矛盾衝突,造成統治階級分崩離析,不走向敗亡的道路也難。
日本天皇一直都是政治信仰的中心,但沒有實權,政治力量大都掌握在武家手中,這種體制一直牢不可破,通過封建關係、主僕關係等嚴密的控制體系,以及儒家思想的建構,武士對主家絕對效忠。明治維新結束了幕府政治,武士絕對的效忠從將軍轉到天皇,成為真正的皇軍,原本由主君給的秩祿改由國家負擔。
出身蕯摩藩,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的西鄉隆盛,明治元年(1868年)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率領效忠天皇的武士,兵不血刃進入江戶城,進而平定東北的幕府殘餘勢力,為歷史著名的戊辰戰爭。
戰後西鄉隆盛擔任陸軍大將和近衛都督,但這時武士階層逐漸沒落。明治三年(1870年)禁止庶民带刀,明治五年(1872年),實行《散髮脱刀令》武士失去象徵榮譽,失去作為生命一部分的刀,已事態嚴重,何況失去謀生工具?次年(1873年)又發佈《徵兵令》,舉國皆兵,武士等於失去穩定的工作,秩禄處分後,至於無以維生。西鄉隆盛為恢復武士的勢力,興起征韓、征台的念頭,但大久保利通等人認為一切應以內政為重,否決他的提案,憤而下野。
明治七年(1874年)西鄉回到薩摩藩鹿兒島縣,建立了“私學校”,弘揚士道。私學校包含砲隊學校、鎗隊學校及各地136處分校。當時鹿兒島縣行政組織全都掌握在私學校手裏,成為以西鄉為中心的軍事體制。
同時士族問題也越演越烈,當年(18742年)2月4日爆發“佐賀之亂”,明治九年(1876年)10月24日爆發“神風連之亂”,同月27日爆發“秋月之亂 ”,次日爆發“萩之亂”。終於在明治十年(1877年)2月15日導致“西南戰爭”,9月24日西鄉兵敗自殺。
戰後建立軍國主義體制,明治十年(1877年)制定《參謀本部條例》,參謀本部直隸於天皇,陸軍卿山縣有朋為首任參謀本部長,同年8月山縣發佈以“忠實、勇敢、服從”為基本精神的《軍人訓誡》,要求軍人絕對無條件服從天皇。
維新政府早在明治元年(1868年)就成立了“京都軍校”,後改名“陸軍兵學寮”;海軍方面,也在明治二年(1869年)開設“海軍操練所”,後改名“海軍兵學寮”。等到明治七年(1874年)6月西鄉隆盛開辦的私學校,同年10月22日正式成立“陸軍士官學校”,海軍兵學寮也在明治九年(1876 年)遷往東京築地,正式成立“海軍兵學校”。
就在西南戰爭開打前夕,明治九年(1876年)3月21日海軍省創設了外郭團體“水交社”,作為海軍將校之親睦、研究團體。名稱取自《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具有雙關義。總裁為海軍將官、現役皇族,社長由現任海軍大臣兼任,平成十年(1998年)會員数達6000人。
陸軍偕行社在明治十年(1877年)2月15日創立,作為陸軍將校修養、親睦團體。當時陸軍將校約3000人,以“一心同體”為目標,建東京九段坂上集會所。名稱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有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的意思。
維新政府在西鄉隆盛開辦私學校弘揚舊武士道精神後,先後開設陸軍、海軍事學校,又在西南戰爭開打前,先後成立水交社和偕行社,多少在軍事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上,有強化的意味。西南戰爭之後,日本現代陸軍之父山縣有朋掌握了軍權,開啟長州藩人控制陸軍的慣例,日本也開始走向軍國體制,水交社和偕行社也都扮演著軍官情感聯誼、思想交流的角色。
後來日本陸軍在各師團所在地或部隊駐屯地都設有偕行社,作為將校集會所,運用將校會費朝財團法人方式經營發展。各地的偕行社也逐漸加強提供宿泊施設,提供軍裝品販賣。
中國也有陸軍偕行社,不是日本人設置的。原來清末西學東漸,在知識分子積極奔走下,宣統元年(1909年)雲南圖書館成立於昆明九龍池西北隅的省會中學堂,即原經正書院舊址。民國元年(1912年),軍政府成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雲南都督蔡鍔,也模仿日本成立陸軍偕行社,命令位於翠湖北岸的雲南圖書館騰讓給該社,圖書館遷往舊糧署内。
台灣有三座陸軍偕行社,即北投偕行社、台北偕行社和台南偕行社,都是日本人設置的。
北投偕行社是座溫泉偕行社。日本人早在戰國時代,就以溫泉浴場作為傷兵療傷所。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近衛師團進入台北,發現了北投草山的溫泉資源。同年11月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與陸軍軍醫藤田嗣章到北投視察,隨即指示購地以供陸軍醫療之用,次年(1896年),台灣守備工兵第一中隊著手開闢大稻埕至北投的道路,同年8月,軍政廳財務課長松本龜太郎開始興築私人別墅“松濤園”,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駐北投兵工隊建立“陸軍偕行社”,專供部隊休假與泡湯之用。戰後不知如何接收法,現為私人住宅。
當時駐守台灣的部隊是成立於昭和二十九年(1896年)4月6日的“台灣守備混成旅團”,轄有台北守備混成旅團、台中守備混成旅團及台南守備混成旅團,隸屬台灣總督。
台北偕行社和台灣守備隊有關。明治四十年(1907年)8月台灣守備混成旅團廢止所屬6步兵聯隊,縮編為“台灣守備隊”,總司令由台灣總督兼任,轄台灣第一守備隊與台灣第二守備隊。大正八年(1919年),台灣總督轉為文官,台灣守備隊整編為台灣軍,另派台灣軍司令官。
大約就在大正四年(1915年)以後,台灣總督仍兼台灣守備隊總司令時,在當時總督府後面的書院街鄰近西學堂與番學堂的登瀛書院舊址,已改建為二層洋樓建築的淡水館,在這個建築基礎上改建為陸軍偕行社,根據大正九年(1920年)地圖顯示,台北陸軍偕行社就已存在。戰後,國民政府接收,1950年蔣宋美齡成立婦女反共聯合會時,佔為會館,取名至德堂。
台南偕行社和台灣步兵第二聯隊有關。當時台灣軍司令部轄台灣守備隊司令部、台灣山砲大隊、台灣高射砲第八聯隊、基隆要塞司令部、澎湖島要塞司令部、飛行第八聯隊,其中台灣守備隊司令部仍轄在台北的台灣步兵第一聯隊和在台南的台灣步兵第二聯隊。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就是現在成功大學的大成館及舊文學院,根據大正十三年(1924年)地圖,陸軍偕行社就出現在臺南市街上。
台南陸軍偕行社大門面對台南公園,視野奇佳,佔地100坪,屬於住宿休憩建築。主要入口內凹,挑高的室內大廳,設置L型木造樓梯。建築分二層木石造及一層木造,二層木石造建築,立面採三段式處理,開設通風口的大型石塊為基座,一樓外牆採拋泥式設計,二樓木構外露作壁面,上承斜屋頂石片瓦作屋面。一層木造建築呈L型,包圍內部庭園的窗戶採落地設計,為用餐聯誼賞景之用,建材十分講究。
戰後,台南陸軍偕行社為軍方接收,供軍眷居住,2007年國防部協調搬離,決定拆除,經居民發動搶救行動,希望保存活化為鎮北坊社區營造文史館,終獲台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今年年初,走了一趟南瀛,在公園南路找不到停車位,只好拐到北門路,穿梭在小巷鬨內,看到偕行社雜廁在現代洋樓之中,和網路上看到的舊照片,已大不相同,但終究保存了下來。木石構造的北歐農村建築,尖斜的屋頂不見了,木造的日本北方農村建築,也剝落得快不成形了,但終究保存了下來。日本雖然發動了大東亞戰爭,但幸運的台灣沒淪入戰場,想來也沒什麼大人物來台灣,更沒大人物到過偕行社。它能保存了下來,更顯得不易。
日本陸軍偕行社有點類似台灣的軍官俱樂部或國軍英雄館,前者一直無緣進去,後者我去過北高兩市的英雄館。到台北市的國軍英雄館,全都在蒙藏委員會任職期間。兩次到高雄市國軍英雄館都是投宿,第一次1999年是帶團參加中山大學全國大專詩人聯吟,第二次純屬路過投宿,都留下美好的回憶。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始終有人關心著我,但終究牽扯太多,無法好好照顧,本來我就很容易獨處,獨處時就消費這些美好的回憶。
- Feb 22 Wed 2012 00:17
(歷史建築)原台南陸軍偕行社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