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以為甘泉井與石頭公不好找,沒想到從社寮國小旁的小路進去,沿路一直走到一間歐式別墅,然後就是陡上的坡道,就在坡道下有一條橋,橋左邊就是甘泉井,石頭公就在井側。

    甘泉井,收在《臺灣文獻叢刊》的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沙連堡》記載:“在縣東四十餘里社寮頂埔前福中堂駐兵大營邊。泉清而甘,大旱不涸。前臺灣總鎮吳光亮閱兵過此,飲而甘之,遂為鳩工修築,四面皆環以石。因水甘,遂以‘甘泉’名井。”(第152頁) 能見證寫於1894年的文獻,著實令人興奮不已。林爽文起義驚動全台,清廷眼看軍事方面快支撐不住了,就派福康安來前來鎮壓,福康安就是傳說中乾隆的私生子,武功赫赫。從鹿港登陸,勢如破竹。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敗退,由集集轉往小半天。福康安進剿,相傳就在大營就安在頂埔。倪贊元寫書時,“故老猶能道其營址”。

甘泉井的位置


    甘泉井位在山溝裡,當地人稱為後溝坑。頂埔是福康安駐軍所在,所以倪贊元說在大營邊,並沒說是駐軍開鑿的。

    甘泉之名是吳光亮取的,井邊的石砌工程也出自吳光亮的命令,機緣是在他“閱兵過此”,喝了一口泉水。雖然倪贊元沒有交待吳光亮為何到這裡閱兵,但我們看到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吳光亮奉命開發通往後山的八通關道路,當時就從林杞埔和社寮開始修建,也不難推測他來這裡的動機。

    這口井見證了台灣歷史兩件大事,自有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可是井邊的石頭公呢?

甘泉井外觀

甘泉井內部


    如果以同樣鵝卵石堆砌的形制來推測,那它的年代應該在光緒初,實際的年代真不可考。

    在台灣常看到三塊石頭(三粒石)壘成的石棚。在石棚內,有的是空的,有的上面會貼張紙,有時會放個石頭,有時會放神像。這應該有歷時性的關係,也就是先是空無一物,後來再貼紙,後來放上象徵物,所謂象徵物,就是石主或神像之類的事物。但又不能等同視之。

    如果是土地公、大樹公的話,可能先是空的,再貼紙,最後置上象徵物。如果是石頭公的話,又分兩種,一種是巨石型的,那它的歷時過程也如前述,可能會在巨石前壘石棚,後來在棚內置入象徵物;另一種是怪石,也就是人形石,那它就先有象徵物再加石棚。

石頭公的外觀

石頭公的石主


    甘泉井旁的石頭公,是一塊人形的石頭,應屬後者,先有石再有棚。或許在修砌甘泉井時,有人認為這個石頭形制特別,置於井邊加以供奉吧?這個石棚,受制於材料,壘不出三粒石的形制,卻想壘出那個樣子,所以旁邊壘上許多大小鵝卵石加固,也很特別。

    這個石頭公雖然文獻不足,年代、性質、作用都變得不可考,但它的存在,對了解低階神祇和自然崇拜也有一定的幫助。

    竹山鎮的社寮社區很早就形成街市,文化資產很多,在社寮附近這些甘泉井與石頭公等不起眼的古蹟,也不難找,值得國人前往參訪。

    後記: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沙連堡》還有一則:“大順嶺,俗名大坪頂崎,相傳乾隆中福中堂討林爽文駐兵於此,攻克小半天,擒獲匪首;故以‘大順‘名山。”看來福康安追剿林爽文是地方大事,地方上有不少駐營的傳說。

石頭公的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