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在想,彰化縣政府把社頭永安宮設為歷史建築,難道只是為了廟中廟的理由嗎?等我來到永安宮,才恍然大悟。

 

    永安宮在張厝村,從一號省道拐到中興路過鐵路後,只要問當地人土地公在哪,很快就能找到。我到該廟參訪時,幸好有當地張姓老農過來探望,我也得以安靜的聆聽這座廟的故事。

    原來台灣村村有土地,處處有土地,由於設置得普遍,在農民經濟匱乏的情況,土地的象徵物都很簡單。小時候還常在鄉間山邊看到疊石為屋的土地,裡頭有的貼張紅紙,有的放顆鵝卵石,有的啥也沒有,就這樣供奉起來。由於沒有真正的廟,所以以前閩人一般只稱土地公,客家人也只稱伯公,很少說土地公廟、伯公廟的。等到農村經濟改善以後,人們才開始想到建廟,以免土地日曬雨淋。
 

    其它地方的土地公,都是建好廟就迎來神像供奉,但張庴的人顯然不這樣做,他們沒有另迎神像,只是原本土地公是空無一物的石屋,就直接把他升高到供桌的高度,直接供奉起來。

    擴建工作是在上個世界的八十年代,是村裡頭大家以捐獻的方式湊足金錢,名冊都刻在左右牆上,眼前這位老農的父親也捐了一千元,他自己也參與了泥水工程。在擴建前永安宮前只是一條田間小道,之後有人捐地,也就有了廟埕,而且移來幾株榕樹,似乎也想到休憩功能。不過,由於位置關係,民眾似乎比較喜歡聚集在村頭的百姓公廟前。

    永安宮的歷史建築價值在它石刻整體形制雖粗獷,但工法不苟且,門額上頭永安宮三字和左右對聯,筆法工整,字字加上外框,右外壁上也有當年捐獻的題名,給研究地方史的人,留下珍貴史料。當然,這個建物是乾隆年間所立,年代久遠,也是它另外一個價值所在。
 

<h3></h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