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佔本(97)年國文學測1/4分數(27分)的引導寫作,引導文字是:

雖然時光一去不返,但人們偶爾還是會想像回到過去。
有人想像回到從前去修改原先的決定;有人想像回到事故現場阻止意外事件的發生;有人想像回到古埃及時期,影響當時各國間的局勢;有人想像回到戰國時代,扭轉當時的歷史……

    題幹是:

請以“如果當時……”為題(刪節號處不必再加文字),寫一篇文章,從自己的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中,選擇一個你最想加以改變的過去時空情境,並想像那一個時空情境因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文長不限。



    用去枝葉法找出文意表達重心,是理解題旨的不二法門。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引導文字的主要動詞是“想象─修改、阻止、影響、扭轉”。

    而從題幹的結構,也看以找到“選擇─情境”和“想像─改變”,顯然題幹將“修改、阻止、影響、扭轉”概括為“改變”,這很有利於考生判斷書寫重點。

    “選擇─情境”有兩個選項,也就是“自己的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選擇好“情境”以後,就要用“想象”去“改變”那個“情境”,這也就是題幹的要求。



    個人比較希望直接回到人類歷史情境,以考查學生歷史介入的能力。這題和應用作文報導晏子使楚事件不同的是,那是以一個角色介入的“角色扮演”,這是以“改變歷史”為目標的“即時攻略”。它可以訓練學生掌握歷史情境,以利於他們在真實社會裡,能做更週延更完整的判斷和決策,具有很深遠的教學意義。

    在評閱作文時,發現考生十之九都選擇“自己的生命歷程”為情境,這本來也是題幹的選項,不影響分數,只是學生對“生命歷程”的理解,經常是“生活上的經驗”,像“打電動”、“小狗走失”、“毆打弟妹”、“交上不用功的朋友”等,都當作“生命歷程”來書寫,未免大題小作了。更糟的是,根本只有不斷的追悔,沒有做出題幹要求的“重返”和“加入”的動作,更不會“產生”什麼“改變”,那不就是離題了。

    有考生這樣寫:他看到老太太上車,沒人讓位,害老太太摔傷,很後悔當時沒挺身而出。這就是只有懊惱,沒有重返去改變的實例。



    更多的是:“當年沒用功,考到二中,如果回到過去,必定考上一中”;或者“父母的關心,遭致兒女的冷漠,希望重新彌補”。其實,這只要“現在”能用功或孝順父母就夠了,根本不用回到過去改變,像這種都是毫無意義的重返。

    悲慘的是,每年學測作文都會死掉很多親人(見我以前寫的“93年學測作文”),今年也不例外,照例是外公送便當,被車子撞死,後悔早上沒跟他老人家道別。或許故事是真的,但也可以看到學生思維真是呆板。

    令人驚訝的,還是歷史事件的重返。親閱一份試卷,寫到:“如果當時日本人沒離開台灣,我們早就是先進國家了”。乍讀之下,不太能接受。但想到,現在總統候選人及兒女持有綠卡,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我們還能責備考生什麼呢?



    重返歷史事件的考生不多,但九成考生都寫西安事變,而其中又有九成沒寫出西安事件的主角的姓名,只說他想重返歷史,叫“他”別綁架蔣中正(有人還寫成孫中山)。還看到一張試卷提到“張天霖”的爸爸被日本人炸死,所以怪蔣中正不幫他報仇。

    千篇一律的是,沒有西安事變,就不會有國共戰爭,就不會退來台灣,就不會有228事件,就不會有族群衝突,就不會有藍綠惡鬥……

    看了這些觀點,我覺得,台灣的歷史教育還是無法建立台灣的主體性,這也就罷了,把西安事件當作近代歷史的原罪,才真可悲。



    這題,重返不是任由考生改變歷史之“果”,更重要的是解決歷史的“因”,學生的歷史教育,似乎都沒在“因”上發揮,連過去“受到共匪蠱惑”的說法,都不屑提起,只說“勸他不聽,一槍打死”。

    我覺得,歷史老師真該負責了,為什麼沒讓學生知道西安事變為何發生,只是一味的把原罪都加在張學良身上,這樣學生學到什麼,學會誣賴吧,把一切不好誣賴給對方,和現在藍綠惡鬥有何不同,教這些,還不如不教。真別怪授課時數不足,只能怪自己沒有教學目標,沒盡到教育的責任。

    張學良促成東北易幟,使中國局部統一,中原大戰時,又入關助蔣,對蔣不能說無恩。918,雖自稱不抵抗的命令是他親自下的,但蔣既不願或不能殺之以謝國人,而遣往西安剿匪又不是“戴罪立功”,這至少讓張學良很難向東北軍人交待“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合理性。



    沒有什麼事件一定要編入教材,西安事變如此,228也如此,編入教材就一定要有教學目標,而不是洗腦。對西安事變,如果教學目標是仇匪抗日的話,那只要灌輸就夠了。

如果教學目標在歷史斷和決策,那就應發展學生高層次思考(high order thinking),思考蔣為何親赴西安?思考蔣留南京指揮情勢會如何發展?思考黃埔嫡系部隊為何不進或進不了西安?

西安事件的平息,學生要思考的,應該是張學良為何護蔣回南京?周恩來為何不到南京當人質?

西安事變的確改變了蔣的戰略,學生要思考的是,蔣為何改變?為何不再堅持?為何殺楊虎城不殺張學良?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了,直到蔣經國去世,才獲得自由身。那時西安事件幾位關鍵人物──蔣死了,周也死了,只剩他可以暢所欲言,他卻相當自制的選擇反悔,只不過他的反悔並不包括西安事件。

    張學良在戰後的第二年──1946年就被移置在新竹縣五峰鄉的井上溫泉,1959年解除“管束”,仍予監視,1961年遷入北投復興崗自建的樓房居住,1991年赴美停留5個月,1994年移居美國夏威夷,死於2001年。



    現在北投幽雅路上有一間禪園,聲稱1949年張學良幽禁在此,不知真實與否?不過日式建築,據說原為建於1920年的能高旅社,後作為日本軍官俱樂部,為神風特攻隊出任務前尋歡所,目前改為花園景觀餐館。張學良在新竹近25年,其間縱令少帥短暫借居於此,但內部改建頗多,雖仍古雅,恐也難登錄古蹟。

    張學良為近代風雲人物,大半時間卻在台灣,在這裡,國民黨對他的歷史仇恨,也很難給他公允的評論,故居之有無,要不要保存,應該沒什麼意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魚 的頭像
    二魚

    二魚訪古錄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