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普陀寺位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唐末建寺,迄今千餘年。最早名為泗洲寺,北宋時僧人文翠改建,稱無盡岩,元廢,明代重建,改名普照寺,遷於今址。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施琅捐資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更名為南普陀寺。

    從寺名看,一開始就和泗州大聖扯上關係,泗州大聖為中亞人,唐高宗時來中國,法號僧伽,他在泗州傳教時,在地上挖到普照王佛,主人發心捐宅為寺,是為普照王寺。他被認為“觀音化身”,在信徒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福建,有很多泗州院,此寺後來改名普照、南普陀,多少都跟泗州大聖有關。

    廈門本來就是一座島嶼,屬同安縣管轄。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加强海防,江夏侯周得興在此築城,寓意國家大廈之門,始有廈門之名。從時間看,明清遷建、擴建,都和廈門發展息息相關。 雖然南普陀頗有歷史淵源。不過,它的名氣和兩位高僧連在一起,那就是太虛和弘一。

    太虛和尚生於甲午戰爭前四年(1890年),戰爭的結果,讓有志之士意識到,光有同文館,光派遺幼童留學是不行的,人才要自已培養,要引進西方教育制度,進行教育改革。這在佛教界,也有了回應,有“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之稱的楊仁山,在南京開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機構“祇洹精舍”,1909年,19歲的太虛前往求法,除了學佛之外,他也大量閱讀了維新派和革命黨人的著作,試圖為中國佛教找出新的出路。

    他不希望佛教只是趕經懺、做法會,希望破除度死超生的迷信,推動人生佛學。他所創辦的《海潮音》,至今仍在台灣發行,為佛教流通最久的刊物,對現代佛學影響甚鉅。

    弘一大師很妙,他比太虛大十歲,早就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於一身的大師級人物,而且結婚生子,有幸福美滿的家庭,1918年,他38歲絢麗歸於平淡,傳奇性的出家。他所創作的《送別歌》,傳頌至今,成為各大中小學校園著名的畢業歌曲。

    他們和南普陀寺的機緣,要從轉逢法師於1924年將子孫廟性質改為十方叢林迎納各方高僧大德說起,他根據約規,選了會泉法師為第一任住持。會泉在常惺等人的協力下,成立了閩南佛學院,1927年任滿,共議推舉太虛為第二任住持,太虛在1930年又連任了一次,大悲殿就在他任內重建的。1933年太虛任滿,由常惺繼任。

    弘一大師在1928年就已到廈門,駐錫南普陀,協助整頓閩南佛學院,另創佛教養正院,可惜三年後,院舍為軍隊徵用,終至停辦。

    弘一和太虛的法緣結在1926年的廬山,先後來到廈門,佛教著名的《三寶歌》,就是太虛作詞,弘一作曲。他們還有一位共同的法緣,就是著名作家、畫家、音樂家豐子愷。

    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温陵養老院晚晴室,他的學生豐子愷發願為弘一大師畫像一百幅,1954年在杭州虎跑後山起了弘一大師舍利塔。太虛大師1947年在上海玉佛寺圓寂,荼毗後舍利子300餘,廈門分得許多,為他建舍利塔於虎園路半山堂,1984年遷建於五老峰山頂的太虛台上。太虛台前有亭,中立石碑,鐫有豐子愷的太虛和尚造像,這個造像署年戊子,當是1948年豐子愷途經廈門時,應太虛門人邀請畫的。

    近代中國,廈門一直是沿海重要城市,南普陀寺不用什麼大師,也自然香火鼎盛。但有了這些風雲人物,卻為南普陀增添不少人文氣息。2013年夏,我來到南普陀,爆量的信徒,把前面的三個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大悲殿擠得水洩不通,遊客則對寺前的洗心池、萬壽塔感到興趣。到寺後爬五老峰的就少了一些,那兒有石林和舍利塔,石上有不少題字,大大的“佛”字,也吸引許多遊客的留影,唯獨那些訴說南普陀歷史的舍利塔群,包括喜參、轉逢、會泉和太虛,卻少有人駐足。畢竟佛教和佛學並不是同一概念。

 


遠看南普陀寺,一派清幽氣象。


走進山門就是人潮洶湧。


1925年會泉法師重建的天王殿,人山人海。


1932年轉逢法師重建的大雄寶殿,也是萬頭攢動。


1930年太虛法師重建大悲殿也幾無立足之地。


這種摩崖石刻最吸睛,但誰能避開店家的遮陽傘?


週邊經過美化之後,石刻底部已埋入地磚之下了。



五老峰上的轉逢法師舍利塔。


太虛大師舍利塔也在1984年移到五老峰上。


太虛台上的紀念亭,亭內石碑上有豐子愷的太虛大師造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