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8030.JPG - 中國訪古
僑福樓建於1962年,剛好是建國以來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的尾聲,落成不久就迎接文革。

DSC07915.JPG - 中國訪古
僑福樓二三層通廊都是木構懸挑,三樓還設腰檐,檐下木板封閉作貯藏室。

DSC07913.JPG - 中國訪古
僑福樓祖堂成了觀音堂,有老人解說樓史和家族史。 

DSC07914.JPG - 中國訪古
一般土樓天井都有水井,僑福樓也不例外。 

DSC08007.JPG - 中國訪古
承啟樓號稱土樓王,遊客量最大,但前面廣場已美化得沒有農村氣象了。 

DSC08017.JPG - 中國訪古
承啟樓外環高四層,也是層層懸挑,三四層腰檐,看起來的確宏偉。 

DSC08022.JPG - 中國訪古
承啟樓地面用鵝卵石排出金錢的圖案。 

DSC07925.JPG - 中國訪古
承啟樓第四環包圍的是祖堂,祖堂上“筆花廬”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的。 

DSC08023.JPG - 中國訪古
承啟樓祖堂上懸乾隆九年立的“世德書香”匾。 

DSC07947.JPG - 中國訪古
承啟樓祖堂的排位換成觀世音菩薩,有專人看管功德箱。 

DSC07966.JPG - 中國訪古
世澤樓前有圍牆,門偏東側,裡頭有小院落。 

DSC07980.JPG - 中國訪古
世澤樓是方樓,四樓層層懸挑,三四層腰檐,一樣壯觀。 

DSC07999.JPG - 中國訪古
五雲樓最為古老,也有圍牆、大門和院落。 

DSC08001.JPG - 中國訪古
五雲樓的中廳和後廳,由於年久失修,老舊殘破,滿佈鐵架、塑膠布、波浪板,但仍有住人,裡頭供的觀音仍有香火。


慶裕樓不在世遺的範圍,現在經營客家情客機。


    2008年7月“福建土樓”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範圍包括永定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南靖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大地土樓群,以及衍香樓、振福樓、懷遠樓、和貴樓等46處。

    一般參訪土樓的遊客,路線其實是固定的,絕大部分都從廈門出發,看當地的Tour,就差不多知道該怎麼走了。

    最紅火的路線,就是“永定土樓”,應該說每團都必須有“永定土樓”的行程,其他土樓是附加的。一般打著土樓名義兩日以上的旅行團,就在半天的“永定土樓”基本行程上,外加南靖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等半天半天的行程,看起來就很充實了,所以有些四日遊行程,其實只有兩個半天參觀土樓,連住宿都不用在山上,全程都住廈門,對接待單位而言,有較大的議價空間。

    我參加的散客團,其實也不壞,去程一個休息點,回程一個購物點,還包含一頓菜色不錯的農村菜,比“純自助”便宜一些。而且休息點和購物點也大致切合人們生理需求,喝水、吃點心、上廁所,又沒明顯強迫行為,佔不了多少時間。何況行程中,不用擔心公車班次問題,而且給的參觀時間也很充分,沒有催趕的問題,值得推薦給自助遊者。

    其實所謂“永定土樓”,官方名稱就是“高北土樓群”,“高北土樓群”位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高頭鎮高北村。不過,“永定區”是在2015年2月9日改制的,我2013年7月參訪時,還是“永定縣”,“永定縣”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隸屬於“汀州府”。

    “高北土樓群”實際上包含了承啟樓、五雲樓、世澤樓、僑福樓等四座土樓,樓主都姓江。車子來到游客中心後,就跟著領隊往上走,來到一條“進村”的道路,有座“福德祠”,看起來很新,想必仿台灣客庄之“庄頭伯公”增置的。

    進村第一座樓是單環園樓的“僑福樓”,居然是1962年才建造的,出錢的是旅居緬甸、美國的江氏三兄弟。此樓雖係後出,但設計十分講究,第二層通廊木質結構懸挑,第三層通廊挑出更多,而且還設了腰檐,檐下還用木板封閉,作為貯藏室。更特別的是,在中軸線上中西合璧的祖堂,突出在鋪設花崗石的内院上,正面四根西式立柱,柱間及樓上陽台都環以西式欄杆,至於兩邊仿中式穿山牆面設計,頗有特色。還有,整座樓外面有一座石砌的圍牆,中軸線上的大門,山面立柱也糅入西洋建築風格。

    祖堂裡貼著一些舊照片,有老人在旁講述,說此樓出了11位博士,故有博士樓之稱。我比較好奇的是,此樓建築年代,剛好處在“建國”以來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據說每年建一層,三年建成,次年就剛好遇上文化大革命。不知僑眷和僑匯是否給他們帶來麻煩?

    承啟樓是高北土樓群的核心,大部分遊客都只參觀此樓,或者參觀到此樓就結束了。即使四座土樓都參觀,也在此樓停留最久。

    承啟樓是四環圓樓,外環四層,每層72間房,共288房;二環兩層,每層40間房,共80房;三環只有一層,32間房,用作圖書館;四環是圍繞祖堂的回廊,共400間房。祖堂居中,門口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林森手題“筆花廬”匾額,裡面已無牌位,供的是近人奉祀的觀世音菩薩,還有楹上零星的三幅匾額──“世德書香”、“兄弟魁選”和“筆花世第”,前兩幅是乾隆九年(1744年)立的。作為建築主體的外環,二至四層的走馬廊,都有瓦屋檐擋雨,屋頂還向外伸延二米餘,防雨水損壞牆體,有四套相對的樓梯上下,整體均衡對稱。承啟樓據說明崇禎年間開始構築,一直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竣工,相傳建造時,老天以天氣助役,所以也有“天助樓”之稱,目前還有江姓57戶300餘人居住。

    從承啟樓東面出來,有一座現化的兩層洋樓,題為“醒廬”,內有天井,前幾年的照片裡,並沒有這棟建築。醒廬旁邊就是“世澤樓”。為長方形土樓,建築年代相當早,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不過,據說此樓1929年曾毁於戰火,1931年再按原樣重建。它也坐北朝南。它前面有小院落,主體寬40.8米,11開間;長41.2米,12開間,每層38開間,共4層。一、二層外面沒開窗,二層以上不設廳堂。一、四層裡面回廊是相通的,但二、三層的四面,各有兩間伸出回廊外邊,所以不能相通,設計一點也不單調。天井有一些磚石結構的房子,大門朝向大致和外樓相對。

    最後來到“五雲樓”,它在世澤樓東邊,是一座方形土樓,是高北土樓群中最古老的建築,建於明嘉靖年間。前面也有小院落,原本只有三層,清代曾擴建為四層,每層四十間房,通廊相連,有四道樓梯可供上下。可能就是建築時間較早,居然沒用石砌牆基,以致牆腳面臨風吹雨打等挑戰,1908年一場地震,造成樓前牆體向內傾斜1.5米,但卻一直安穩矗立在原地,所以又有“不倒樓”之稱。不過,顧及建築和遊客安全,裡頭滿佈著鐵架和布棚,殘破老舊,沒有多少人進來參觀。

    高北土樓群有四座土樓,其實附近還有幾座土樓,像北辰樓和慶裕樓就是。北辰樓就在五雲樓西側,我沒去。慶裕樓從僑福樓往西向下走,我用過午餐之處,隨意走走,就逛到此樓。它是座圓樓,建於1932年,高三層,一層34間房兩廳,二三層各40間房,一二層沒開窗,有兩道樓梯上下,祖堂設於後廳,相當典型的空間配置。

    永定自稱擁有最多土樓的“縣”,當地政府和人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生財的金雞母,2007年9月,永定縣人民政府控股的大型股份制企業“福建省客家土樓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擁有5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3座世界人文遺產名單內的土樓。 當時為了迎接世遺,先進行“三群二樓”的綠化工作,所謂三群,指的是初溪、洪坑、高北等三大土樓群,二樓指的是衍香樓、振福樓。後來為了發展旅遊,給這些土樓加上封號,如:承啟樓為“土樓王”,振成樓為“土樓王子”,振福樓為“土樓公子”,還將“南溪土樓群”封為“土樓長城”。

    “土樓王”的稱號,的確給承啟樓帶來最大量的遊客,但5,376平方米的佔地面積,實在戴不起這樣的王冠,廣東饒平的道韻樓、鎮福樓都比它大得多,古老得多。至於綠化工作,從前人拍攝的照片來看,承啟樓前起先水泥地,有人在上面曬榖,旁邊還有黃泥地,後來圍起竹籬,植以草皮,擺上世遺和金氏紀錄的兩塊大石碑,看似美觀,但農村味全沒了。

    這還不是最慘的,人潮來了,農村自然“脫貧致富”,沿途有人割了蓮蓬來賣,生的曬的都有,這本是當地農產品,也就罷了,茶葉、捲煙或許也是,麥芽糖略為誇張,一些手工藝和精製的食物,明顯來自外地。這或許居民自營,或許轉租外地人經營,農村早已轉化為商場,目前從承啟樓沿伸到世澤樓和僑福樓,只有五雲樓殘破,幸免於難。

    或許馬克斯的無神論發威,祖靈崇拜不見了,所以祖堂神主牌也都不見了。但神佛崇拜卻還在,五雲樓據說只剩三個老人居住,但後廳觀音仍有香火,其它樓的觀音就不用說了,都有“廟祝”在旁邊守護。在世澤樓外頭有間民宅改裝的“三帝廟”,上頭放著關帝聖君、文昌帝君和保生大帝三座神像,當然也少不了功德箱。總覺得農村敬天法祖的精神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卻是商品化的宗教信仰。

    慶裕樓不是世遺範圍,門外堆放著柴木、建料,一樓開了幾個廚房炊煙排出口,上頭土方也都被燻得黑黝黝的,反而多了幾分人氣,不過居民並不多,因為它和僑福樓都成了客家情客棧了,據說還可提供50個房間呢。

    承啟樓是土樓裡遊客最多的地方,慶幸客量還沒多到星巴克進駐,所以還停留商場階段,哪天裡頭形成了商圈,我會勸大家別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