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沙江像小綠蛇一樣在峽谷流竄。


大深溝橋建成之後,才有人想拓寬原來的山路,開闢了中虎跳的旅游路線。


虎跳峽長16公里,落石處可也不少。


金沙江被收束在只有30米的江面上,水勢急湍若萬箭齊發,聲聞百里。


村民搭了這座通往虎跳石的橋,收費不在話下。


遊人和虎跳石上的碑牌合照一張,就不枉此行了。


過了午,小綠蛇變成小白蛇了。


石頭鑿出來的棧道,下面可是萬丈深淵。


往中虎跳的路,就在張老師客棧裡面,當然要收費,因為路也是他拓寬的。


出租車的司機都會帶客人俯眺上虎跳峽,表示一次遊兩峽,滿足一舉兩得的心理。

 

橋頭鎮下車,迎上來的就是往虎跳峽的黑車,你也只有議價的選擇。

還在猶豫,同車從香格里拉來的一位藏青。就開始遊說。原來,虎跳峽有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之分,怎樣玩法就有怎麼的價。

三人拚車同行,目標中虎跳。虎跳峽是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擠壓出來的峽谷,這個峽谷非常狹窄,金沙江從峽谷流穿過去,最窄處才30米。峽谷共長16公里,海拔1800米,而玉龍雲山海拔5596米,巴哈雪山5386米,垂直高差達3790米,雖然不是世界最深的峽谷,但也相當可觀。

虎跳石得名,不是峽谷狹得老虎直接跳過,而是江中還有一塊礁石,讓老虎藉力騰越,這塊礁石就叫“虎跳石”。來旅遊的人沒近距離踩上或看到虎跳石,就等於沒來,剛好上、中、下虎跳峽各有一塊虎跳石,三塊虎跳石才是旅遊者的真正目標。

一般旅遊團,都只到上虎跳,而且麗江來的團,都走麗江那邊的路,不會踩到中甸的道路,從香格里拉來的團,就跟我一樣,都從橋頭鎮走東環路,來到上虎跳停車場,然後直下到上虎跳石。不過,租車到中虎跳的人,師傅也會很體貼地在停車站讓你俯瞰上虎跳峽,照照相,表示到此一遊。

我們租的那台破舊的小旅遊車也是,離開上虎跳停車場之後,就是碎石子路,一路顛簸。駕駛座上的是20上下的小伙子,有點毛躁,一邊是陡峭的山壁,另一邊可是萬丈懸崖。他是很習慣這種道路,但我們可是驚心動魄,根本無暇欣賞青山碧水。

這條東環路,早在1965年“國家”為了開發虎跳峽電站,修建一條從下橋頭到永殼的“電站公路”,文革期間,電站緩建,道路施工也停了。直到90年代,為了發展旅遊,中甸縣“繼續”了這條公路的修建工程,而且連接上中甸到三壩的公路。2004年大深溝公路橋樑建成,這裡的村民開發出一條從大深溝下探滿天星灘的旅遊道路,於是中虎跳才開始火紅起來。

車子好不容易才來到“張老師客棧”,下到中虎跳的路,就是這位叫張老師的村民“拓寬”的,而路在客棧裡,只非住客,就要收費。考量自己的體力,寄存了行李,順便買了一根簡陋的枴扙,這第三隻腳一定可以分散自己的體重。

藏青,他的族籍是我猜的,操當地口音,設備齊全,還帶著自拍神器。一開始就向下飛奔得無影無蹤,然後又適時的出現,請我幫他拍照。下行道路不難走,只是愈下心愈沈,一直盤算回程上行路怎麼辦。幸好有美女相陪,負面心理一直都沒出現。反之,一路上都可以金沙江曲曲折折的往腳底走來,剛開始像條小蛇,江石像它身上的花紋,來到山谷下,就成了巨龍,石邊翻攪的浪花就成了飛騰的雲朵。

谷底也還有一條小路,據說這條路連結了三個上、中、下虎跳峽,往中虎跳走,要經過一條石棧道,然後下到亂石區,走過村民搭的天橋,才能踏上虎跳石,和村民立的牌子合影。

來到虎跳石,才能真正的體會那說不出的美景。原本寬闊平靜的金沙江水,突然收束在狹狹長長的瓶頸上,水勢之強可想而知。如果你讀過《與宋元思書》,“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這裡只能說是“萬箭齊發,象群狂奔”,速度之快,力度之強,不是人類發明出的機器或武器所能製造出來的。至於聲量,當然更不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而已,或許要回到侏儸紀,恐龍群在草原上狂奔起來才能製造出那種震攝感。

據說最早這裡叫越滅根關,元代叫雪山門關,清代叫虎跳澗,民國叫虎跳灘,直到1958年中甸虎跳江人民公社成立,才取名虎跳峽。現在虎跳峽鎮成了官方行政區劃名稱,當地人還是習慣稱橋頭鎮,但成為風景區的虎跳峽成了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三個虎跳峽,據說下虎跳遊客最少,而到中虎跳的人,很少再“下”到上虎跳石,心理跟我一樣,這些,當地的旅遊業都很清楚,我們這些遊人也在這樣的設計之中花錢,想來是有點不愉快的。但都花大把鈔票出來玩了,誰又會想那麼多?至今,我想到虎跳峽那半個天的行程,還澎湃不已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