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拉姆央措湖心島的瑪尼堆。


從前門到主殿的石階梯是舊時沒有的。


卓康參又稱納西康參,五境、洋塘僧人所建,內有大藏經《甘珠爾》。


卓康參供佛的酥油花,色澤鮮豔。


鄉城康參所轄僧團為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


松贊林寺鷹鴉舞空,中間為扎倉,左邊為吉康(宗喀巴大殿),右為主康(釋迦牟尼大殿),前面為大殿廣場。


扎倉大殿內的宗喀巴坐像,雖比宗喀巴大殿小,但也有10米以上。


扎倉屋頂的雙鹿法輪,配合簷脊寶瓶獸吻,裝飾得金碧輝煌。


扎倉的六道輪迴壁畫,有警世作用。



主康又稱釋迦牟尼大殿,門口裝飾得華麗。 


鄉城康參的大佛堂,前面供奉歷世活佛。


白塔就是菩提塔,在松贊林寺最西邊,修得比以前還大。


沿拉姆央措環湖步道,掛滿經幢,隨風飄動,祝福遊人平安。


從古龍村的觀景平台上,拉姆央措和松贊林寺都在一望。    

 

    公元1147年,西康哲雪人都松欽巴建噶瑪丹薩寺,形成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他也成為第一位轉世活佛,是為第一世噶瑪巴活佛。第二世噶瑪巴是噶瑪拔希,1245年帶弟子經巴塘南下德欽,朝拜卡瓦格博(太子雪山、梅里雪山),寫下《聖跡志》,繼續南下碧塔海湖心島閉關。後來蒙哥汗賜他金邊黑帽,是為黑帽系第一世轉世活佛。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委託帝師膽巴宣布:“康巴地區和姜域(麗江)的政教統屬噶瑪拔希掌管。”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成為明成祖之上師,賜“大寶法王”尊號。

    另一方面,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金沙江,摩娑詔阿琮阿良歸降蒙古,世襲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麗江路宣撫使;洪武十五年(1381年),朱元璋攻打雲南,他的七世孫阿甲阿得又歸降明朝,世襲麗江軍民府土知府。那時,金沙江北岸都屬藏區,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以後,從第十一代土司木嶔開始,大肆對藏區用兵,藏區民眾對土司十分敬畏,稱之為“薩當汗”、“麗江王”、“三賧王”、“姜薩當杰布”(木天王)、“沐天王”、“穆天王”,甚至“卓貢瑪”(納西帝)。這時第七世的大寶法王却扎嘉措的足跡,也踏入木氏土司管轄的範圍,木嶔、木泰父子多次邀請,卻未能成行。第八世大寶法王彌覺多杰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受第十三代土司木定之邀,由三世四寶法王司徒扎西巴久陪同,駐錫麗江,賜木定“噶瑪.絳央扎巴”法號,得到“十三年中不向藏區派兵,並每年派僧差五百名,建寺廟百座”的允諾,建立木氏土司與噶瑪噶舉派的施授關係和政教聯盟,噶瑪噶舉教區因而擴大,木氏土司的政治威望也因而增強。他還步行到小中甸,親自擇址奠基,建議木定捐資修建康司寺。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第八世红帽系二寶法王夏瑪巴却吉旺秋在工布雜日湖畔傳法,第十九代土司木增派人前往朝見,並接受了夏瑪巴刊刻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的提議,於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完成,木增因此被藏民称為“卓杰布孫諾饒丹”(意即福澤恒的納西王)。其間夏瑪巴還為中甸的孜夏寺創建法相寺,一直到明末,中甸共建了大寶寺(仁昂拉康)、甲夏寺、歐绍林寺等25座噶瑪噶舉寺院。由於藏納關係密切,也培養了許多納西高僧,萬曆四十六年(l618年)今三壩鄉的當却白桑登位於拉薩噶丹寺宗喀巴大師法統寶座,為第31任噶丹赤巴;崇禎十七年(1644年)又有格敦仁欽出任宗喀巴大師法台噶丹金寶座,為第37任噶丹赤巴。

    崇禎十五年(1642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率兵入藏,消滅了噶舉派“藏巴汗”政權,五世達賴喇嘛成為西藏政教領袖。康熙六年(1667年)固始汗之孫、伊勒都齊之子罕都攻破木天王城,佔領中甸,第十世大寶法王却英多杰携二寶法王夏瑪巴、三寶法王嘉察活佛、四寶法王司徒活佛避難麗江;康熙十三年(l674年)以甲夏寺為首的噶舉派寺院,發起反格魯派的暴動,達賴喇嘛派兵鎮壓;十八年(1679年)達賴擇址噶瑪噶派孜夏寺建格魯派新廟;二十年(l681年)落成,賜名“噶丹.松贊林”。“噶丹”即“兜率天”,“松赞”即三游戲場所,“林”即寺。

    達賴初擬僧額550,康熙敕賜度牒330,另劃300戶為供養僧眾的教民戶。選派奔羅昂汪諾杰為第一任堪布(掌教),派第巴曲則管理教民莊園,後因不得人心,改由當地土目管理,堪布由該寺格西選舉,達賴不再委派僧俗官員。

    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在青海起事,次年(1724年),清軍進駐中甸,正式劃歸雲南省,建廳設治,改土歸流,將松贊林寺改名歸化寺。乾隆時僧眾增為上千人,雲貴總督慶復上奏,“議將現在喇嘛酌留400名給與度牒,餘令還俗。”廷議宜採“土流並存”,“不便將喇嘛無克逼勒還俗”,乾隆五年(1740年)僧額定為1226人,原養廉口糧不敷食用,“酌賞青稞三百石,於歲征中旬額數内支給”,又應七世達賴之請,賜“拉迪(神民户)”70户莊奴,永遠作為大寺莊園,直屬拉章管理。松贊林設有八大康參,管理中甸八大教區,擁有大量田地、山林、牧場、武器以及資本。

    解放後的松贊林寺,曾經發生“武裝叛亂”。僧眾驟減為300餘,最後一任住持松謀·昂汪洛桑丹增嘉措活佛當選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迪慶藏族自治州首任州長,更糟糕的是文革浩劫,寺院淪為廢墟,活佛遭受迫害,宗教活動全面停止。現在,當然一切都在復建中,在16個民主管理委員會成員領導下,秉持愛國愛的傳統,積極配合執行共產黨的政策。有崩主、克斯等4名活佛,僧侶920名。

    松贊林寺前有拉姆央措湖(聖母湖),北靠卡日神山,東為奶子河的源頭,西與石卡雪山相望。拉姆央措湖平靜如鏡,藏民鴨鵝悠游其上,放牧的豬羊也在湖畔覓食,湖心有島,島上有瑪尼堆,瑪尼堆又稱神堆、十萬經石堆,源於苯教靈石崇拜,相信萬物有靈,石堆能將人的聲音傳遞給神靈,路過瑪尼堆就往上添加石子,繞轉單數圈,心中願望就會實現,但湖心島的瑪尼堆無法添加石子,遊人可以繞湖許願。景區也特意修了環湖步道,步道上掛了許多經幡,經幡也源自苯教崇奉天地神靈的習俗,經幡上印有咒文、禱文或虎、獅、鵬、龍和度母之形象,用藍、白、紅、綠、黃五色象徴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大地,經幡飄動一次,等於向它們傳誦一遍經文。湖的東北角有從古龍村,意為山坳裡的村庄,和寺西南角的小街子村相呼應,受松贊林寺保護,住民為藏族,還有漢、納、白等族商人和銀匠、木匠,看來生活純樸平靜。

    松贊林寺有八大康參──東旺、扎雅、朵克、吉迪、洋塘、鄉城、卓(納西)、絨巴,象徵八瓣蓮花,藏傳佛教的康參是依僧侶來源劃份的僧團單位,像東旺康參,是東旺贊茸村的僧侶信眾集資修建的,所管轄的僧團來自東旺、翁水等地,從大殿的外形就可以看出財力比較雄厚,故又有“銀康參”之稱,克斯活佛和崩主活佛都曾擔任住持;扎雅康參,西藏察雅四羅丹喜饒活佛創立,據說是西藏扎雅縣僧俗群眾出資修建,管轄範圍是中甸六大村,更覺活佛曾擔任過住持,因收入糧食較多,稱為“糧康參”,現在大殿裡供奉獨有的“西超”鍍金銅像;朵克康參,又稱本寨康參,所轄範圍為本寨中心鎮及中甸另外八大村及三壩鄉白地村和安南自然村,住持松謀.昂翁洛桑丹增嘉措活佛的母寺,曾以收藏文物豐富著稱,供奉釋迦牟尼、觀世音、宗喀巴、强巴佛;吉迪康參,又名昌都康參,相傳西藏昌都僧俗出資修建,所轄吉迪村和尼、格咱大部分村落,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三枯主等金身佛像,寺内的酥油花,工藝可比美青海塔爾寺;洋塘康參,相傳為小中甸格敦楚稱活佛組織修建,所轄僧團主要來自小中甸,供奉宗喀巴、釋迦牟尼,該康參除格敦仁欽外,格敦楚稱也曾登任噶丹赤巴;鄉城康參,相傳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僧人組織修建,曾由阿崩活佛和崩龍活佛主持,供奉宗喀巴、釋迦牟尼等,有精美壁畫,所轄僧團來自四川鄉城及中甸建塘;卓康參又名納西康參,相傳五境、洋塘僧人建於康熙年間,供奉宗喀巴、釋迦牟尼等,有精美的壁畫和大藏經《甘珠爾》,所轄僧團來自洋塘、金江、上江、五境、三壩、麗江;絨巴康參是尼西僧俗信眾出資修建,尼西又稱尼西絨巴,故名,也建於康熙年間,50年代僧侶達273人,為八大康參最多,所轄教區範圍就是尼西。

    全寺核心是三個大殿。扎倉大殿是松贊林寺最早的建築,積佔1500平方米,高39.6米,內有24根通天柱,供奉釋迦牟尼、強巴佛、宗喀巴,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是僧眾集體誦經的場所。釋迦牟尼殿,又稱主康,積佔556平方米,內有4根通天柱,供奉13.58米的文殊菩薩坐像,四周為佛本生故事壁畫。宗喀巴大殿,又稱吉康,由住持松謀·昂汪洛桑丹增嘉措活佛建於民國時期,供奉18米高的宗喀巴坐像。建積789平方米,高36米,內有4根通天柱,屋頂金瓦奪目,又稱金瓦寺。

    三座大殿前面的廣場面積1570平方米,藏曆11月29日的“格冬”節和正月15的“米朗欽波”節都在此舉行,南面是僧侶演奏的台子,其它三面懸掛文殊菩薩、宗喀巴師徒三尊和大白傘佛母畫像。

    修復後的兩座主殿扎倉、吉康、主康高矗在全寺中央,在八大康參的簇擁下,顯得雄偉挺拔,但建築是不是依照原樣,建材和施工是不是更現代化,就不得而知了。據說“西邊的護法神殿以及轉經路上的白塔,比原先的更加宏偉”,還有“寺院前門及從前門到主殿的石階梯是舊時沒有的”,感覺新的松贊林寺更讓當地人民政府驕傲,這不只為觀光,還有很多的教育成分。如果排除歷史資產和政治教育,松贊林寺不失為拍照取景的好地方。

    據說扎倉裡面有一塊寫有“皇帝萬歲萬萬歲”的萬歲聖旨牌,還有扎倉門口懸掛著和碩果親王允禮所題“慈雲廣覆”匾額,可惜都沒看到,尤其是後者,和碩果親王允禮不就是甄嬛那位愛雲游四海的小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