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沙洲南是洛河,沙洲北是黃河,河水無清濁之別。 


右邊的洛水匯流入左邊的黃河。  


 邙山綿亙在黃河南岸,此處為邙山頭的神都山。

 

    洛河,古稱雒水,在河南偃師納入伊水稱伊洛河,在河南鞏義匯入黃河。相對於渭水支流北洛河,又有南洛河之稱。

    在洛河和黃河之間,就是西高東低的洛陽盆地,古稱河洛之地。在神話傳說時代,河洛相當於古中國。相傳伏羲時,河出圖,洛出書,為人類文化的起源。而青要之山,為黃帝密都,帝嚳以木為德,以毫為都,都在河洛。從歷史發展來看,河洛現在還遺留著五大都邑的痕跡──東周王城、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這些遺址都分佈於盆地北側二級階地上。背靠邙山,面向洛河,古人以水北為陽,是為洛陽,向有十三朝故都之稱。

    2015年8月30日,我懷著河圖洛書的浪漫來到鞏義市河洛鎮神北村河洛匯流處,先看到洛河,沿一道長長的大壩往黃河流去,據說黃河原本貼神都山向東與洛河交匯,現已被神堤控導工程逼退一公里。其實洛河在漢魏就為了保證“東通河濟,南引江淮”的漕運,於是“堰洛通漕”引洛水入陽渠,以利行舟。所以今洛河已非古洛水。滄海桑田,也沒什麼遺憾。

    旁邊一位當地遊客說,六月份水多,才能看到“河渾洛清”的景象,兩河在相遇時會形成漩渦,不同顏色就會出現“水太極”的奇觀。不過,當時水色相同,根本無法驗證。然而河圖洛書的形象,又從腦海裡浮現出來。想當年高中時,這些古老的神秘圖象一直是我往文史發展的動要驅力。不過,河出圖的龍馬負圖寺在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洛出書的古碑在洛寧縣長水鎮洛河上下游分界處。而且,本想這類遺跡多半後人附會,也沒刻意在這裡尋找。

    然而,《水經洛水注》:“洛水又東北流入於河。《山海經》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即什穀也。故張儀說秦曰:‘下兵三川,塞什穀之口’,謂此川也。《史記音義》曰:‘鞏縣有鄩谷水’者也。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沈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赤文綠字。”

    從這個記載看來,河圖洛書又何其近啊。我在來的路上,曾看到“神都山”的白色牌坊,司機說山上曾作過考古發掘,後又回填了。《鞏縣誌山川志》稱此山“當河洛之間,為神堤之障,古號‘秦頭魏尾’”由於它是“有頭無尾”的邙山之“頭”,又稱神堤山、神尾山,為修壇沈璧最佳場所,也是古聖王接受河圖洛書最適合的場所。可惜當時“趕場”,失之交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