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列入世界人文遺產的嵩山會善寺山門前有千年檜柏。


大雄寶殿為元代木構建築。


殿內樑架採用減柱法,極具藝術價值。


大唐道安禪師碑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嵩嶽寺塔,密檐十二面,列入世界遺產。


大法王寺裡這株銀杏據說是攝摩騰手植。


大法王寺的大雄寶殿,為後來重建的。

 

    佛教在東漢時進入中國,在北魏時發揚光大,這兩個朝代都曾都洛陽,所以在都城附近的嵩山,也就不可避免成為佛門聖地。

    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迎來了以白馬馱經的天竺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下令建白馬寺作為譯經的地方,是為中國第一間佛寺。相傳二僧想遠離市囂,提議在嵩山太室建廟,這就是東漢永平十四年(71年)建成的嵩山大法王寺,魏明帝青龍年間改名護國寺,西晉時寺前增建法華寺,隋初造塔改名舍利寺,唐太宗貞觀間改功德寺,玄宗開元間改御容寺,代宗大曆間名文殊師利廣德法王寺,五代時分護國、法華、舍利、功德、御容五院,宋仁宗慶曆間賜名“東都大法王寺”,後來都沿用法王寺舊名。

    北魏從平城到洛陽,嵩山也開始熱鬧了。在積翠峰下的會善寺,根據宋太宗開寶五年(972年)《嵩山會善寺重修佛殿碑記》,本為北魏孝文帝(471-499)夏季離宮,後捐為佛寺,隋文帝開皇間改會善寺。但據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520年)的《會善寺浮圖銘》、北齊後主高緯武平七年(576年)的《會善寺碑》,寺名早已如此。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一行禪師及元同律師設五佛正思惟戒壇,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敕許建戒壇院,稱琉璃戒壇,五代時於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嶽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世祖至元間賜名萬壽禪寺。

    在太室南麓的嵩嶽寺,根據李邕《嵩嶽寺碑》,本為北魏孝明帝離宮,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閒居寺,隋文帝仁壽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唐高宗偕武后游嵩山,曾作為行宮。

    唐代會善寺高僧很多,活128歲的國師道安禪師就是其一,他向比自己年輕20多歲的禪宗五祖弘忍求法,武則天聖曆(699年)駐錫會善寺,受帝王禮遇,洛陽福先寺仁儉禪師,嵩嶽寺破灶墮禪師、元硅禪師,坦然禪師、南嶽懷讓禪師都來跟他求法。懷讓經他啟發,往曹溪參禮六祖慧能,後來居然傳衍出禪宗的南嶽系統。另外,净藏禪師同樣在會善寺向道安參禪,國師圓寂後,也到嶺南從慧能問法,後來又回到會善寺,宏揚頓悟心法,開南宗北傳先河。此外,普寂禪師作為北宗六祖神秀的大弟子,據說也在會善寺傳法,一說是嵩陽寺,稱嵩山普寂。更加有名的是一行禪師,在普寂門下剃度為僧,不過一行的成就主要在天文曆法上。

    有人將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和會善寺,合稱為嵩山四大寺院。後三者都在太室山下,法王寺雖然年代久遠,但終不及會善寺有高僧駐錫,會善寺造就不少禪宗高僧,但地位也不及有“禪宗祖庭”之稱的少林寺,是地靈不如人傑,還是人傑不如地靈,一時也讓人迷糊了。

    1999年我去過少林,這次重點擺在太室山。原想先包車到少室闕,但司機一路找不到,只好在會善寺下車,下了車才發現忘了預定返程,匆匆瀏覽,但找攤商載貨的電動三輪車回到嵩陽書院,最後包了輛黑車,遊了嵩嶽寺、法王寺,順便參觀啟母闕,就往登封汽車站去了。

    人文薈粹的會善寺比較有看頭,大雄寶殿是元代木構建築,樑柱架構多仿宋式,藝術價值極高。寺內文物也很珍貴,如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宋儋的《道安禪師碑》,忠實反映唐代宗教的發展。不過,著名的天寶五載(746年)的《唐代净藏禪師塔》,及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佛定意公和尚塔》和康熙六九年(?)的《浙江蘭谿弘宗青霞叢首傑尊窣堵坡》、《山東清源傳律普度林上太尊浮圖》都沒看到,據說在軍事管制區內。

    嵩嶽寺除了塔之外,都是後來修建的,塔作密檐12邊形,為世界僅有,相傳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不過1988-1989年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對該塔地宮及天宮進行發掘,建造年代應在唐末宋初。

    至於“古老”的法王寺,則是後來重修的,也有一座唐代的法王寺塔,我沒去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