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的《中嶽嵩陽寺倫統碑》,說明嵩陽書院原本是佛寺的事實。


兩個小朋友在嵩陽書院的大門台階上嬉戲。


嵩陽書院講堂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學道林堯英捐建的。


萬曆癸巳年(1593年)登封縣令陳國章主持刻制的《登封縣圖》碑。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遊嵩山時,親手封的二將軍柏。


這是大將軍柏,三將軍柏已亡於明末。


嵩陽書院的泮池和道統祠。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說明嵩陽書院的前身是道觀。

 

    嵩山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個部分,最高峰其實是少室的連天峰,1512米,不過大家都以為1494米的峻極峰最高,所以爬峻極峰的人就多很多。想上峻極峰有很多路線,一條從嵩陽書院東側走山路,另一條從它西側行經法王寺再往上走。坐公交到嵩陽書院,大部分遊客都是爬山的,參觀書院的少。

    嵩陽書院與睢陽應天府書院、長沙嶽麓書院、九江白鹿洞書院,合稱四大書院。位置就在峻極峰下,原本是個佛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在法王寺講經的大德沙門生禪師,選擇此址創建嵩陽寺。隋焬帝大業八年(612年),改為嵩陽觀,命自稱300歲的道士潘誕在此煉不老金丹。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帝后相偕兩訪潘師正,均以嵩陽觀為行宮。

    五代後唐末帝清泰年間,進士龐式、南唐學者舒元、道士楊納等在嵩陽觀聚課生徒,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改名太乙書院,建藏書樓。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頒賜印本九經書疏,三年(997年)詔改太室書院。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設學官,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敕改嵩陽書院,並置院長,給田一頃供爨,寶元元年(1038年)賜學田十頃。至此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學田等功能俱全。不久,慶曆興學,官學興,私學漸戢,幾至荒廢。

    嵩陽書院得以興盛,與宋代祠祿制度有關。凡大臣罷職,令官理宮觀,以示優禮,王安石變法,祠祿成為黜退政敵的方式。漢武帝禮登嵩山,聞山呼萬歲,以為有神,於是在山上建萬歲亭,天下建萬歲觀,此峰名萬歲峰。萬歲觀唐改太乙觀,宋名崇福宮,熙寧政爭,成為反對變法者投閑置散的去處。先後在崇福宮為祠官的,就有范仲淹、司馬光、呂誨、程珦、程顥、程頤、李綱、司馬康、楊時、劉安世、倪思、晁咏之、張耒、范純仁、朱熹等,由於祠官只是藉名食俸,無實職,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會到附近嵩陽書院講學,有了如此雄厚師資條件,才能吸引四方學子,聲名大振。

    靖康之後,嵩陽書院成為“淪陷區”,地位已無法和嶽麓、石鼓、白鹿洞比擬。金世宗大定年間改名承天宮,元順帝至正年間改為嵩陽宮。至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侯泰知登封縣,廢嵩陽宮,重修書院,不過明末仍毀於兵燹。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縣葉封在故址東南十步之地予以重建,築堂三楹及庖、湢和大門、台階、圍牆而去,十六年(1677年)當地宿儒耿介繼之,建先賢祠、三賢祠、麗澤堂、觀善堂、輔仁居,並在疊石溪旁建川上亭、天光雲影亭、觀瀾亭,二十一年(1682年)在七星泉上建仁智亭,二十三年(1684)河南巡撫王日藻捐建藏書樓,學道林堯英捐建講堂,二十五年(1686年)柘城人竇克勤在疊石溪上建君子亭,二十八年河南巡撫閻興邦捐建道統祠,登封知縣張壎建博約、敬義二齋,登封知縣王又旦建三益、四勿二齋。後來在乾隆初、道光十年(1830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都作了修補,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為登封師範傳習所和嵩陽高等小學堂。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此創辦中嶽中學,1948年登封縣委指定為幹部培訓基地,1958年在此開辦登封師範學校中級班,同時也在此成立中共登封縣委黨校。1972年登封教師進修學校在此開辦師資培訓班,1975年開封師範學校將文科遷到此處,兩校合署成立開封師範工農兵學院。1980年開封師範學校結束嵩陽書院分校,1983年登封教師進修學校遷出,1996年登封市聾啞學校遷入,1998年遷出,這時才將書院交給文物管理局予以保護。

    四大書院之名,最早見於乾道九年(1173年)范成大《石鼓山記》,當時說的是徂徠、金山、嶽麓、石鼓,沒有嵩陽,大家熟知的四大書院,是淳熙六年(1179年)呂祖謙在《白鹿洞書院記》提到的,由於此記是朱熹託他寫的,也等於朱子認定,這樣大家才都接受此說。雖然這樣,馬端臨《文獻通考.學校考》依然以石鼓代嵩陽,可見嵩陽書院的地位,沒有前幾所高。我1990年到嶽麓書院,1993年白鹿洞書院,2012年石鼓書院,既然路過登封就沒不訪嵩陽之理。

    現在嵩陽書院的建築,大都是清儒耿介重建補修時的規模,而且圍牆外的附屬建築也都不見了。它躋身世界人文遺產,其實也不是從書院排行思考。個人覺得,這裡從嵩陽寺到嵩陽觀到嵩陽書院,歷經了釋、道、儒三教,在中國歷史上算是稀有罕見,而且每個重要階段都留下痕跡,像大將軍柏、二將軍柏,見證了漢武帝禮登嵩山的歷史,東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年)刻的《中嶽嵩陽寺碑銘序》,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此處已改為道觀的情形下,移到3公里外的會善寺内,據說2007年文物部門又移回嵩陽書院,見證了物換星移的歷史規律。還有書院大門外南側有《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立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高9米,記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皇帝練丹九轉事,李林甫撰文,徐浩古隸楷書,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看這些就儘夠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