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仁宗永昭陵已闢為宋陵公園,有較完整的復原。一般宋陵南高北低,所以回望雀台,雀台在高處。


乳台的高度一般低於雀台,高於陵台。


過了乳台,神道兩邊都是石像,石像盡頭就是上宮了。


上宮南神門前有一對向外互望的立獅,並有一對高大的鎮墓武士。


南神門階下一對上馬石,據說下宮南神門前也有一對。


上宮裡頭的陵台,陵台下是地宮,陵台前有一對宮人。


上宮神牆四隅都有角闕(闕台)。


西神門形制和南神門相同,但獅子是蹲不是立,且階下無上馬石。


曹皇后陵及北神門遺址前的一對蹲獅。


宋英宗永厚陵神道上面填土很高,其西側到西面石像前是一片玉米田,而神道本身和神道東側則是整齊的人造林。


西側石像全在神道填土外緣,前高後低,所以下底根部都沒被土淹到,前後都是人造林,在石像前形成小路。


南神門前的立獅,在神道北端東側,已被土淹去一半。 

宋真宗永定陵的護陵武士和石獅,武士表情可愛,手上宣花斧也小巧,獅作行走狀,與他陵立姿不相同。


永定陵的客使是阿拉白人裝束。


宋太宗光熙陵,遠方宮人和護陵武士之間留有夯土堆,應是上宮南神門基址。


永熙陵瑞禽的山形頂是項突破。


光熙陵的甪端頭鼻曲線多變,肌肉飽滿。


宋太祖光昌陵,石像全埋入玉米稈中。

 

     想都沒想過,居然會去參訪宋陵。

    以前上袁中郎《西湖雜記》,提到飛來峰“壁間佛像,皆楊禿所為”,想說他怎如此情緒化,一查方知元僧楊璉真珈刨了宋陵,難怪漢人恨之入骨。想說宋陵都夷為平地,沒特意尋找。

    在線上找景點時,猛醒楊璉真珈毀的是南宋陵,北宋七帝八陵全都在,於是來到河南鞏義,宋陵成為我決心朝拜的重點。的士師傅強調他全去過,我也太輕信他了,花了不少RBM,就當作學費吧。

    北宋帝陵一樣被劉齊政權盜掘,地面建築破壞殆盡,目前保存狀況也不太一致。

    如果有人也想參觀宋陵,建議先從仁宗的永昭陵開始,因為就在市區,離汽車站、火車站都近,更重要的是,鞏義市人民政府已將它作了復原,闢為宋陵公園,遊客可藉以瞭解宋陵規格,再參觀其它陵寢時,才能有個比較參照。

    一般宋陵都有宮城、上宮、地宮、下宮等組成部分,附近還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

    宮城應比現在昭陵公園範圍小,公園西側還保留一段夯土牆或許就是遺址,不過附屬宮廟早已無存。陵區坐北朝南,南高北低,從寬闊筆直的神道往下走,先是雀台,接著乳台,像是高聳的兩道大門,氣勢非凡。按著就是石像生,在神道東西兩側依次排列著望柱1對、石象1對,馴象人1對、瑞禽1對、甪端1對、石馬2對、控馬官4對、石虎2對、石羊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官2對,石馬夾在控馬人中間。

    上宮就在神道北,四周夯築四方形神牆,神牆四隅築有角闕,四面正中開闢神門。南神門是神道盡頭,門外有立獅1對,武士1對,門階下左右都有上馬石,東、西、北三座神門,各有1對蹲獅,無上馬石。

    上宫裡頭就是兆域,四周種植棘枳,正中覆斗形陵台。有宮人2對,分別立於門內、陵台之前。

    地宮在陵台下,沒發掘,也沒開放,四座神門緊鎖,只能從縫中窺上宮裡面的樣貌。

    下宮在上宫西北隅,是日常奉飧之處,只留遺址,已看不到地面建築。據說宮門外也應有石獅1對和上馬石。

    后陵在帝陵西北近處,葬慈聖光獻皇后曹氏,格局相似,但形制小,石刻也少。附近應還有宗室子孫和當朝重臣的陪葬墓,這裡也曾散布著許多大小墳丘,但多不可考,已清除一空。

    民間傳說,永昭陵所在“地名和兒原,非佳兆”,所以不出三年,他兒子宋英宗也駕崩了,應“和兒”之讖。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英宗的永厚陵的確在旁邊不遠處。然而,英宗不是仁宗親生子,在位期間除了臥病之外,只在乎生父濮王的尊號,是為濮議,而且一意孤行,跟曹太后耍任性。

    英宗的永厚陵不好找,我也是走進西陵中巷,到底左轉,不知錯過什麼細節,最後在樹林摸索一陣子,拐過疑似乳台遺跡的夯土牆,才看到神道旁的石像。具體的說,神道已一分為二,東邊為玉米田,西邊為樹林。神道東側石像排列在玉米田東緣,西側石像則在林間小徑的西緣。所有石像底部全遭土埋,這些泥土好像有意堆積上來的,因為西側石像的根部都沒埋到。有人看到這種情形,在線上發文批判文管單位沒善盡保護之責,但如果對照舊照,會驚奇的發現,永厚陵以前曾大規模整地,一片黃土,寸草不生,後來神道西側石像後面有了人造林,接著又將神道一分為二,東半神道成了農地,西半神道成了林地。沒想到植物成長快速,兩三年過去,就成了今天林木掩映的模樣。或許,原本也將永厚陵納入宋陵公園,只是後來發生某種不為我們知道的事故,於是“就地掩埋”,成了今天這種廢棄荒蕪的樣子。

    郊區的宋陵分兩大處,陵凹一處,八陵村一處。

    可以先參觀宋真宗的永定陵,因為它已闢為旅遊景點,設施完善。一進門,迎面而來就是神道和兩邊的石像,一樣的排列次序,上宮門牆只留夯土基址,直接可以看到一對宮人和陵台。南神門護陵武士造形可愛,手持袖珍版宣花斧,石獅作行走狀,和他處立姿不同。

    宋太宗的永熙陵,就在永昌陵不遠的滹沱村內,陵台高大,有明顯南神門夯土基址殘存,石像雕工古樸,線條飽滿,藝術價值較高。

    宋太祖的永昌陵也不難找,就在公路旁,標示清楚,但時值盛夏,石像全埋入玉米稈裡,不好找,也沒找。

    附近還有一座永安陵,是宋太祖和太宗的生父──宣祖趙弘殷的陵寢。師傅說陵台很小,被作物掩蓋,不太好找。其實,北宋陵會聚在鞏義,據說和永安陵有關。趙弘殷墓原先在東京城外,乾德二年(964年)太祖將他和杜太后一起遷葬過來,為宋陵唯一夫妻合葬。開寶九年(976年)太祖來此謁拜,取弧矢,登闕台,望西北鳴弦發矢,指明矢落處,就是未來皇陵所在,並命名為永昌,就這樣皇陵在鞏縣成為定制。像南宋還有六陵,但都採淺葬,準備有機會歸葬於此。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以永安陵所在,從河南府鞏縣割出永安縣,以奉陵寢,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格為永安軍,表示皇陵所在,為國家重地。雖然如此,全宋也只有太祖生前知道埋骨之處,其他都沒事先擇地,死後才開始興工,而且限七八個月完成,人力物力,相較於其他時期的帝王,明顯簡省多了。宋帝寬容為政,名不虛傳。

    此外,神宗的永裕陵和哲宗的永泰陵都在八陵村,估計了時間沒計劃去,這兩座陵有不少藝術精品,沒去,小有遺憾。

    其實,這次宋陵之旅,也是匆促規劃,沒做足功課,要不然,宋哲宗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挖苦的對象,應該走走。另外金庸順便提到的高太皇太后,后陵就在永厚陵西北,其實也可以走走。另外,戲劇《狸貓換太子》的兩位主角──劉皇后和李宸妃,后陵也都在永定陵旁邊,不應該錯過。

    另一個遺憾,就是沒先參觀永昭陵,對宋陵規格有初步瞭解再去其它陵,所以早先參觀的陵寢,都沒刻意觀察雀台、乳台、闕台、上石馬和下宮等,實在可惜。

    最後我整理一下攻略,以便下次或有興趣的人參考。

    修建年代次序: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永裕陵→永泰陵
   個人參觀次序: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
   建議參觀次序:永昭陵→永厚陵→永定陵→永昌陵→永熙陵→永安陵→永裕陵→永泰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