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時候常翻父親的日文書,最常看到的照片,就是阿里山神木。第一次上阿里山,是在1980年初春,在嘉義火車站遇見麗珠和蓮昭,帶一群學生,就隨著他們坐火車上山,在蔡大哥帶領下,只記得去了祝山,沒看到日出,也去了姐妹潭,還拍照留念。

慈雲寺原名阿里山寺


    後來又去了三、四次,有獨自去,也有陪人去,住過青年中心,也睡過車上,除眠月外,著名景點,也踩過了十之八九。

古意盎然的鐘樓


    若不是2001年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甄選活動列入〈阿里山慈雲寺〉,恐怕我也不會專程參訪這藏身在巨木群裡的日式風格的廟宇。

肅穆的佛堂


    從阿里山工作站經象鼻木,繞過香林國中,慈雲寺就會來到跟前。

窗外清幽的庭院


    慈雲寺,本名阿里山寺。關於本寺的創建,某些網路上的資料,容易造成誤會。根據該寺重要文物──銅鐘上面,第二任住持坪井朴龍撰寫的〈鐘銘〉,這樣記載“大正四年春,默仙永平翁,杖錫登此山,愛說似鷲峰。”默仙永平翁是誰?就是日本曹洞宗首剎永平寺的日置默仙,顯然他在1915年親自登上阿里山,曾經說過這裡像靈鷲山之類的話,當時或許就有建寺的構想。

精巧的斗拱


    日置默仙在當時日本曹洞宗的地位很高。原來,明治天皇為了管理宗教,詔令佛教各宗都要推選一人,由天皇冊封為管長,作為該宗最高領導人。當時曹洞宗有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於是由兩大本山貫首輪流充當管長,一年一任。日置默仙在1917年升為管長,他的構想也終能實現。1919年寺成,日置默仙還特意派人送來暹邏國贈的釋迦牟尼佛,並以原田泰能為第一任住持。

銅鐘透露了重要訊息


    日本人離開後,阿里山寺改名慈雲寺,寺中重要文物還都完整保存著,不過,至今仍未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看得出屋頂有所修改,周邊也有許多擴建,也不能怪誰,畢竟要發揮寺廟的功能,當然還是以實用為主。

    儘管這樣,走進佛堂仍然是莊嚴肅穆,踏進庭院仍然是清雅靜謐;仿唐式建築依舊顯示出恢宏的氣派,古意盎然的鐘樓依舊展現硬朗的丰姿。想來,初春時節,在山櫻野花、嵐霧雲靄巧妙的點綴下,這號稱全國最高的梵宇,就會幻為靈鷲縹緲之境吧?

慈雲寺的側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魚 的頭像
    二魚

    二魚訪古錄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