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三清山下來,南昌過了一夜,第二天就飛回珠海,再搭車到開平,由於汽車冷氣壞了,乘客下車抗議,擔誤了快一個鐘頭。來到了開平,等開發了酒店,都四點多了。本想買酒店掛的Tour,但櫃台覺得沒必要,附近旅行社也沒這樣的Tour,當下就決定純自助了。
趁天黑以前,先搭車到赤崁,張景輝故居和影視城都關門了,踅了一趟,搭上公交,擬前往風采中學。結果車子到了終點,居然是荻海,一個陌生的地名。幸好當地也有公交,沒幾站就到了目的地,因為學校也在荻海。其實,開平舊縣治所在三埠鎮,三埠之名得自被潭江分割的長沙、新昌和荻海三個區域,荻海是個不小的區域。
就是荻海的茭荻嘴河畔,咸豐年間,當地舉人余彦昭發有感於社會不安寧,率領居民修築炮台,以為平康都、德行都、海宴都等新寧六都的屏障。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台山、開平兩市余姓宗族為紀念先祖余靖,募集34萬銀元,興建“名賢余忠襄公祠”,以作為聯絡宗族情感的祖祠,民國三年(1914年)落成。
余忠襄公祠是由風采堂和風采樓兩個主體建築物組成,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當時為爭取堂前空地,不惜將炮台圍牆外移50米,現在牆體和“六都鎖鑰”石刻都還在,見證歷史的滄桑。
整體的結構形式可說融合中西建築風格和藝術特色。三進十五廳堂六院的風采堂,左左兩齋同為兩層西洋建築,上置閣樓,繞以周垣;院落之間以長廊連貫,廳院之間連上青雲直巷,巷頭築石壁拱門。風采樓為三層建築,樓頂歐式古堡建築,别具一格。大量石雕、木雕、磚雕、泥雕和鐵鑄,美不勝收。其中屋頂上十八列封火牆,以三級平台式方耳山牆呈現,相當引人矚目;另外大堂前部伸出半個八角形的“軒”, 以四根雕花鐵柱支撐著綠色琉璃瓦屋頂,大有伊斯蘭風格。
風采之名得自於北宋名臣兼大書法家蔡襄對他的同事余靖的歌誦──“更須風采動朝端”,宋仁宗也曾御筆親題“風采第一”。余靖(1000年-1064年),原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諡襄,韶州曲江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景佑二年(1035年),諫留范仲淹,與尹洙、歐陽修一同被貶,時人稱四賢。慶曆三年(1043年)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擢為諫,時人稱四諫。三次出使遼國,敦睦邦交。皇佑四年(1052年),知桂州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與狄青一起平定儂智高造反。1061年,知廣州兼管内勸農市舶使,澄清吏治,父老爭誦,卒於赴工部尚書任途中。聖君賢臣,古今傳誦,地方家族,均引以為榮。
風采堂落成之後,成為全球余氏族人精神中心,國民黨名將余漢謀、余程萬都以宗親身分,多所垂顧。不過,中日戰爭期間,遭受日機轟炸,當時校長余覲光還在西齋空地上建“浩劫遺痕”紀念碑。1944年6月,日軍佔領荻海,將風采堂作為大本營和戰地醫院。戰後,特殊的政治社會環境,再加上文革浩劫,風采堂成為危樓。幸好余氏族人散布天下,籌募經費600萬元,2007年重修,2009年完成。
廣東僑鄉素有利用祠堂辦學之傳統,風采堂落成不久,即為荻海小學校址,1940年更興辦風采中學,其間是否中斷,文獻不足徵。不過,余氏族人實力雄厚,1986年在潭江對岸的祥龍南路另外開設風采華僑中學,轉眼也快30年了。
參觀風采堂要收費,參觀期間,剛好當地余氏後人帶了一群台灣某個建築公會的參訪團,相當賣力的導遊,隱隱感受到她對先人的景仰,不過,不太理會我的提問,只好默默的走出校園,來到潭江畔,突然看到許多船厝,想必是所謂蜑家,生活習慣要改變,誠然不易。但家族觀念改變容易嗎?孫文說:“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不知真是這樣,還是變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