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束河古鎮的大門,看它柱子落在台階上,就知道為了收門票才搭建的。


用“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來描寫現在的束河古鎮,也許更適合,居民自搭的小橋,各種各樣都有。皮具是束河特色商品,不過橋頭這家貨色很現代化。


這是束河旅遊公司開發出來的四方聽音廣場,不是四方街。


飲用、洗菜、洗衣各一井的三眼井,外觀比麗江就富於變化。


只不過是束河的紙坊,有必要扮成馬鍋子嗎?


在茶馬古道上,即使馬鍋子,牲畜身上多少也馱點貨物,現代束河的馬,只供遊客坐騎。


白沙古鎮的南門,不是為觀光建的,已有相當的歷史。


紥染是白沙古鎮特色商品,這樣商品還在衣架上掠著。


白沙古鎮到處都是這種骨董攤,多走幾家,大口議價,才不會吃虧。


這群人正在搶購他們身上穿的納西傳統服飾,一般觀光客都會到麗江買改良式的“傳統”服飾。 


白沙古鎮的市集不像麗江、束河那樣熱鬧,老人們都悠閒地在店門口打麻將。


清代建的文昌宮,現在改為木氏土司歷史文化展,連管理員都沒有。


這株中國柳檉王據說有500年的歷史,就長在琉璃殿前面。


這間永樂十五年建的琉璃殿,是漢式佛寺,現在只剩壁畫,沒和尚了。


這間修建於萬曆十年的大寶積宮,是藏式佛寺,也只存壁畫,喇嘛都走了。


這就是著名的白沙壁畫,看得出真假嗎?


這是木增建的大定閣,裡頭也有白沙壁畫,可惜常年不開放。


這是木增為其母親建的金剛殿,也是常年關閉,不過從門縫可以看到十八羅漢,但好像現代人重塑的。


護法堂舉辦的當美空普節,至今仍是白沙古鎮的大事,可是神像和寺廟早已毀了,只剩這根護法神柱。

 

    從麗江往玉龍雪山的路上,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也跟麗江古城同時被登錄為世界人文遺產。

    這兩個古鎮在徐霞客遊麗江時,就已經存在了。崇禎十二年(1636年)1月25日他應土司木增之邀來到麗江,當時木氏土司世襲麗江知府,衙署和官邸合在一起,也就是俗稱的木府,位在黃峰(今獅子山)南麓。木增並沒在此接見徐霞客,很不合當理。

府治東向臨溪而峙,象鼻之水環其前,黃峰擁其後。聞其內樓閣極盛,多僭制,故不於此見客云。

    由於木氏將軍民府署修建得像王府一樣,不敢讓徐霞客進去,只好借住通事小樓。第二天,通事之父雖說:“木公聞余至,甚喜,即命以明晨往解脫林候見”,可是一直等到29日才出發。他的行程可分四段:

始過西橋,由郡署前北上,挾黃峰東麓而北,由北塢而行,五里,東瞻象眠山,始與玉河上流別。

他住在萬字橋西,所以先過玉泉中河上的萬字橋(西橋),來到郡署(木府)前面往北走,沿著獅子山東麓,來到北塢,應該就是新華街和東大路一帶的聚落,再往北走,就可以看到象眠山(象山),而且離開了玉河(玉泉河)的流道。

又五里,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岸波瀠,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

接著走過一座枯水的石橋,就可以看到中海在大路的西邊,中海應該就是今天的中濟海,由於可以看到“柳岸波瀠”,相信距離也不遠,而在它上面有個大聚落,就是十和院。“十和”與“束河”音近,一般相信就是今日的束河古鎮。

又北十里,有大道北去者,為白沙院路;西北度橋者,為解脫林路。

從大路繼續往北走,就是到白沙院的路,有條往西北過橋的叉路,就是往解脫林的路。

    徐霞客的目的地是到解脫林,過橋沿西山走,經過居廬交集的崖腳院,再向北走,從橋南溯溪西上才走得到。木增住解脫林附近,“寺南岡上,有別墅一區,近附寺後,木公憩止其間”,徐霞客初到,曾引入內室,第三天又進到林南淨室,接受隆重的款宴,其他時間都在解脫林,住經藏閣右廂(南廡)。

2月8日原路回程,一樣經過崖腳院。

又南二里,有枯澗嵌地甚深,乃雪山東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今引其水東行塢脊,無涓滴下流澗中,僅石樑跨其上。

離開崖腳院向南走二里,有橋,徐霞客去程簡單的描寫“橋下澗頗深而無滴瀝”,只說溪溝很深流水,回程說得較具體,說此溪原從玉龍雪山東南而來,南入中海,當時人引這條溪水往東流向塢背,所以完全沒水。

度梁之東,即南隨引水行,四里,望十和村落在西,甚盛。

過了這橋往東,隨著新開渠水往南走,“十和村落”就會出現在路的西側。

其南為中海,望之東南行,其大道直北而去者,白沙道也。

十和的南邊是中海,再往東南走就會接到那條通往白沙的“大道”──“白沙道”,也就是去程所說的“白沙院路”。

    從徐霞客《游滇日記》的記載來看,可以確定:

1.他沒走進十和院,也沒走進白沙院。
    2.他至少“望”見十和院,白沙院只看到“路”,村落連“望”的機會都沒有。
    3.來回都經過“崖腳院”,這也是他唯一進去的村落。

說得白一點,他這9天根本就被關在解脫林,想去忠甸、古岡都不允許,連附近的拱壽台、獅子崖,也沒空過去。

    崖腳院在所謂“解脫林路”上,他來回都有描寫:

其處居廬交集,崖角俱插小雙旗,乃把事之家也。(去程)

倚山東向。其處居廬連絡,中多板屋茅房。有瓦室者,皆頭目之居,屋角俱標小旗二面,風吹翩翩,搖漾於夭桃素李之間。宿雨含紅,朝煙帶綠,獨騎穿林,風雨淒然,反成其勝。院東南有窪地在村廬間,中涸無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舊之海子,環為園亭者,今成廢壑矣。(回程)

可以看得出,崖腳在山腳路邊。居廬連絡,表示村落有小巷道相互連結。住家分兩種,一般村民住板屋茅房,把事、頭目住瓦室,屋角插小雙旗。村裡和道旁遍植桃李,時值春暖花開,回程當天又霪雨霏霏,徐霞客以為勝景。院東南有已呈乾涸狀態的廢海子,這海子明顯有休憩功能,環湖設置亭台堤柳。

    對照現代地圖,西山就是芝山,而解脫林在文海路的山路上,建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明熹宗賜名福國寺,文革期間已荒廢,1974年將正殿後面俗稱五鳳樓的法雲閣,搬遷到黑龍潭之後,就變成一片廢墟,近年又予以重建。

    地圖根本找不到崖腳,只能勉強找到岩腳,就在文海路的山腳路上,我想就是了。徐霞客所看到的崖腳,沒有大市集,這裡現在也不是。而村東南原有廢海子的窪地,在村廬間,現在窪地被填了,但也還有村廬。根據文獻,崖腳是木氏發源地,有木氏故宅(祖宅?),裡面還有珍貴的白沙壁畫,不過故宅和壁畫都似乎還未開放。由於木氏住這裡,所以把事和頭目也住這裡。木氏為何在此建宅?應該看上東南海子的休憩功能,上面才會有亭台堤柳。

    可是,徐霞客經過崖腳並沒看到木氏故宅,或許因為當地遍植桃杏,起到隱密性的作用;也或許舊海子枯涸,就直接搬到解脫林南岡上的別墅去。

    可怪的是,徐霞客在解脫林,居高臨下,也始終沒看到白沙鎮,只看到白沙塢以南的山川形勢。

解脫林倚白沙塢西界之山。其山乃雪山之南,十和後山之北,連擁與東界翠屏、象眠諸山,夾白沙為黃峰後塢者也。

我想這跟前面說的木氏獨霸麗江,頗多僭制有關,他處處提防著中原來的漢人,連朝廷命官也不例外。像在麗江南設置關口:

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遠方來者必止,閽者入白,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諸州守,從天朝選至,皆駐省中,無有入此門者。即詔命至,亦俱出迎於此,無得竟達。

所以徐霞客處處受限,也不意外。比較奇怪的是,解脫林山路過木橋渡澗就是忠甸道,西北踰山可達中甸,明明就是一條越嶺的茶馬道,崖腳成為大市集的條件比白沙古鎮好,但結果卻不是那樣。我想,應該跟稅有關,稅是木府重要的收入,派專人收稅,重要的關口還讓自己兒子就近監視。

七和者,麗郡之外郛也,聚落倚西山頗盛。其下塢中,水田夾江,木公之次子居此,其宅亦東向。由其前又南半里,為稅局,收稅者居之。

白沙道是大道,是馬幫走的路,在白沙鎮交稅後,就開始越嶺進入理塘、巴塘或建塘(中甸)等地,這也是白沙走向繁榮的最大原因。

    在當時,解脫林形同木氏家廟,木氏別墅在此,取其遠離市囂的成份居多,原本的崖腳也是,所以徐霞客走在崖腳院路上,始終也沒“望”見近在咫尺的白沙院,所以,解脫林路是木公專用的道路。馬幫想越嶺進入中甸,應該是從白沙鎮走另一條路,接上解脫林路過木橋後的那條忠甸道。

    如果當年徐霞客能獲准進入白沙院,他應該看得到建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琉璃殿,裡頭供奉著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佛。也會走到後殿,看到木旺建於萬曆十年(1582年)的大寶積宮。一間住和尚,另一間住喇嘛。在琉璃殿前一條大道往北走,他也會經過林蔭大道,木增為他母親建的金剛殿,供奉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在金剛殿西側,也會看木增建的密教的大定閣。還有一座位在大寶積宮西側的明代護法堂。同時他也會在這些漢藏的寺廟裡,欣賞大量的色澤豔麗,線條鮮明的壁畫。

    就在他離開解脫林那天,是納西傳統節日──三朵節,如果沿白沙道北上的話,還能跟得上玉龍村北嶽廟的廟會,當然這些只是假設。

    白沙古鎮,據說納西語稱作“崩時”,有人寫作“別時”,這樣“白沙”比較像譯音。我在今年2月7日下午來到古鎮,我一樣可以看到琉璃殿、大寶積宮,一樣可以看到大定閣、金剛殿。甚至還能看到當時不存在的文昌宮,這應該是改土歸流之後,漢人進到麗江地區才興建的。

不過,現在看到的壁畫,色澤暗淡了,線條模糊了,有的冰裂,有的剝落,時間扮演著破壞者,無可奈何。但神像破壞了,和尚道士跑了,喇嘛不回來了,那可就是“時代”的問題了。大定閣、金剛殿,常年的關閉,文昌宮改成“木氏土司歷史文化展”,連管理員都省下來,琉璃殿和大寶積宮都派了兇巴巴的管理員,但牆上懸的國寶級壁畫全是粗糙變色的複製品。

    還有那座護法堂,Joseph F,Rock看過木旺刻的廟碑,正殿供奉著供奉摩訶伽羅大黑天,1951年就被砸毀了。建築也被拆遷到別處,重建為民宅。現在只留下一根石柱,被當作“護法神柱”樹在路邊。

    大黑天,當地漢人稱為護法伽藍,所以才叫護法堂,而白沙人稱此廟為“當美羅”,是每年農曆正月20日舉辦“當美空普節”的場所,“當美空普”本義為護法堂開門的意思。寺廟雖然拆了,但節目每年還如期舉行,據說,這天的廟會集市比平日熱鬧。

    清初改土歸流帶來白沙市集的繁榮景象,《乾隆麗江府志略》就曾描寫當時的“白沙市”:

昔木舍多居此,頭目蜂從,人烟湊集。以鹽酒蔬米交易相通。每日申酉方集,至晚燈火照耀,市聲喧豗。

現在這種繁榮景象看不到了,如果想體會當年盛況,只好等當美空普節再來吧。

    束河,徐霞客寫作十和,而《遊滇日記》兩次提到“九和”,說他想從九和趨劍川,還有麗江感染痘疹的人都遷到九和;另外還十一次提到七和,除了前引七和查稅所,木公次子住那裡外,還有七和哨、七和南村等。對比現在地名,“和”都成了“河”。

    麗江市下轄有古城區七河鄉,古城區下轄的祥和街道有八河社區,另外麗江市下轄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下有九河白族鄉,鄉下有九河村。只有七河郷下轄的是七和村,而不是七河村。

    個人總覺得七河、八河、九河和束河,一定存在什麼關係,“和”全部變“河”也很詭異,不知當地文史工作者能給出答案嗎?據說納西人稱束河為“紹塢”,或許只是音譯,跟“和”、“河”都無關,也說不定。

    在麗江參加玉龍雪山團,經常將束河古鎮納入行程,不過,給的時間太短,意猶未盡。幾個重要的景點,像四方街,還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是束河又名龍泉的原因,還有潭畔的三聖宮、龍泉寺,另外擁有明代壁畫的大覺宮──現已改為茶馬古道博物館,都在古鎮北陲,如不僱車,時間絕對不夠,只好作罷。據說在四方聽音廣場安排許多活動,可惜我們也趕不上。最遠只到四方聽音廣場,據說傍晚會安排活動,可惜我們趕不上。

    憑心而論,束河也還有它自己的特色,像束河皮匠很有名,甚至三聖宮還供奉祖師孫臏,每年8月15日還幫他作壽,現在街上皮具業也別興盛。另外,街巷騾馬也多了,給遊客體會馬鍋子走在古道的神氣樣子。更特別的是,泉水大而急,水道走街穿巷,曲折側仄,千姿百態,上面的橋樑也多了,有拱橋,有單板橋、三板橋,形形色色。還有麗江特色的三眼井,這裡不但比大研鎮多,而且長方形、橢圓形,變化較多。

    不過,束河古鎮現在似乎交給麗江鼎業束河古鎮旅遊開發公司經營,商業氣習重了許多,雖然束河原本就是商業古鎮,但傳統民族文化和刻意開發出來的旅遊文化終究不同,飛花觸水一帶,酒吧、咖啡屋林立,跟麗江幾無差別,一些民族工藝,像東巴紙坊,也到處設立分店,就顯不出束河的特色,遲早變成另一座麗江古城。

    白沙古鎮就不一樣了,它保留了一座很有特色的鎮門,骨董商品多了,雖然也摻了不少假,但就少了現代味。紥染店旁仍曬著半成品,看起來就相當質樸。飲食簡單,未必合得上遊客的口,但就是有當地的特色。街上老婆婆們聚在一起挑選納西衣服,門內老先生們聚在一起打麻將。白沙不再像過去繁華,但呈現出較自然的生活形態。說也奇怪,我喜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