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尋獲,去了三次才找到,在光復鄉延平路79號後面。79號是延平路最後一間,旁有一小徑,從路上就可以望見小徑盡頭的納骨碑了。

2007.11.22

 

    馬太鞍部落納骨碑不易尋找,去了三次才找到。資料上只註明:光復鄉延平路,第一次在延平路來來去去好幾趟,甚至駛入公墓區,還問了許多人,最後只好無功而返。第二次是夜訪,走到延平路的盡頭,自己都覺得荒唐而作罷。第三次是在田間搜尋時,遠遠而到這座建築物,才確定了它的位置。它就在延平路79號後面,79號是延平路最後一間,旁有一小徑,從路口就可以望見小徑盡頭的納骨碑了。 


馬太鞍部落納骨碑正面


    馬太鞍原本是阿美族邦查人稱一種食用的樹豆,原本居住在這裡的五個聚落都有種植這種馬太鞍豆,也就因此日本人就馬太鞍作為部落名稱。

    馬太鞍部落散佈在今光復鄉市區和近郊。座落在北郊的馬太鞍納骨碑,碑身是方型石牌,上書“納骨碑”三字,字跡帶著濃濃的和風,碑身及底座以大鵝卵石摻和水泥纍成。矗立在檳榔園裡,像是個界碑,一邊是部落,另一邊是郊野。安置在這裡,似乎是讓他們的祖靈站在第一線,抵擋外頭的妖祟邪魔入侵。

馬太鞍部落納骨碑側面


    關於納骨碑的來由,存在著這樣的說法:部落內因械鬥或疾病死亡的無主屍骸,以及無人認領遺物,如刀鎗、弓箭、生活器具等,都會由族人收集,堆置在布農安(Benoan)掩埋,供族人弔祭。布農安是丘陵間平坦之地,是馬太鞍五個聚落之一,納骨塔就設在這裡。

馬太鞍部落建築糅合傳統風格


    文建會的資料顯示:“日本政府為禁止原住民獵人頭陋習,而將以前所獵的人頭骨埋藏,同時撤廢首級棚架,並於該地立碑。”

    我想獵人頭主要還是存在於部落間的戰鬥,不完全是“濫殺無辜”。一些老舊的照片也常看到部落裡的首級棚架,可見這種習俗的存在。馬太鞍的居民也許相信亡靈會保護供養自己的頭顱的人,於是就把這些頭顱排放在祖祠旁邊。

    據文建會資料:“1931(昭和6)年花蓮港廳長淺野安吉為撫靈,由官署撥款重修並新建具有紀念性的納骨碑。”

    本來風俗習慣就沒有優劣之別,從今日眼光,首級棚架和西藏天葬一樣都有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可惜,這和日本當時推動現代文明的政策相違背,以強制的手法將頭骨下架,移到布農安,合原有的骸骨、遺物重新掩埋。



    現在納骨碑看起來有些年代了,我們依舊可以感受現代文明的強勢,很希望現代文明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踐踏,也隨著這些骨骸遺物一樣,永遠埋藏在地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