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代橋東北是梓川上游,河道較寬,高山、密林、白石灘構成絕佳美景。
上高地是日本中部山嶽國立公園的一部分,其實就是長野縣松本市境內飛驒山脈南部梓川上游的旅遊勝地。
最早來這裡的是越中富山僧侶播隆,文政十一年(1828年)從上高地登上日本第5高峰槍ヶ岳,同時安置佛像。但槍ヶ岳的名氣,主要是英國冶金工程師William Gowland打響的,他受雇於明治維新政府,在明治十年(1877年)7月攻頂,在雜誌裡使用“Japan Alps”的稱呼,從而發展為今日的“日本阿爾卑斯山脈”。
昭和二年(1927年)3月,芥川龍之介發表小說《河童》,裡面出現了上高地與河童橋。當年7月還入選大阪毎日新聞社、東京日日新聞社主辦的“日本八景”的溪谷部分。次月,昭和天皇親弟秩父宮殿下又以上高地為基地,登上了日本第3高峰奧穗高岳,也登了上槍ヶ岳,一時成為新聞長久不衰的話題,也帶動了觀光旅遊潮。
幸好日本人早在昭和四十二年(1909年)就開始了生態保育工作,遊客最大眾化的參觀路線,就是從大正池步行到河童橋,時間空間儘夠的。
一般遊上高地,都會從大正池ホテル旁邊下切,接來到大正池。大正池,顧名思義,就是大正四年(1915年)焼岳噴發堵塞梓川河道而形成的,平靜的水面像沈睡的美人,縈繞的群山、杉林,就像慈詳的守護老人,天地顯得那樣安逸和諧,根本感受不到當年天崩地坼的氣氛。
如果大正池是湖泊濕地,那麼,田代濕地就是草本沼澤、森林沼澤了。田代濕地的草本沼澤應從河漫灘發展而來,從草甸過度為草原,面積不大,長長的莖,翠翠的葉,滿佈大地,似茵如毯,勃勃生機。
森木沼澤接近河漫灘,四處都是漫溢上來的水,是上高地最精彩的部分。雜草不像水生植物挺直,但浸在水泡裡,和那些長不高的灌叢、長滿苔蘚的喬木一樣,攢三聚五地展現生命的靭性。隨著地形的不同,水流或積瀦,或流動,或涓涓,或湲湲,有急有緩,形態不一,怡目養神。清淺的水底,更因不同的礦物質,呈現不同的顏色,有重濁的土黃,有嫰韭的淺綠,也有油油的深褐,還有一些髮絲般的水生植物,迎合著水勢,左右擺動,美麗極矣。
田代池據說是熱湧泉,冬天不結冰,水很淺,就像鋪灑在地面一般,水底世界卻很豐富,清澈可鑑,嫰綠的水草,黃色的砂礫層,鮮妍的色澤組合成成艷冶的圖案,比人間畫家更手巧。在六百山的襯托下,令人留連。
回到梓川,水勢又大不相同,變得湍急,似飛箭似奔馬,再加上大小不一的漩渦,雖然人在棧板上行走,也不免被這氣勢震攝住。
過了田代河,依舊是梓川河岸,但已無河漫灘,雖係上游,河道卻寬,眼光自動移到遠近的高山,遠方顯目的穗高連峰,還帶著殘雪,有厚重之感,近山就像巨人的腳,插入水面,夾岸杉林劍立,白石纍纍,心情為之舒爽。
河童橋是一般旅遊團的終點,雖然上高地範圍很大,還有很多景點,除非自助遊,才能盡其興。
個人這次立山黑部行程,賞心悅目之最,莫過於上高地。能有這種感覺,應歸功於日本人體貼的環保工作,這真值得世界各國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