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康百萬莊園範圍廣闊,可分棧房區、作坊區、主宅區等十餘部分。


棧房區是康家“順記”、“魁記”、“崇義德”等三個商號的辦公區。


“順記”的議事廳,門額“敦崇信義”揭示商業原則。 


棧房地下的金銀庫,建於乾隆六十年,裡頭真是金山銀海。


作坊區是康百萬家族生活、生產的總部,提供生活必需品。


作坊區都是磚券窰洞,門額上的大觀園,應該是攤商外加上去的。


寨上院是莊區的主宅區,寨高10米,這是進出的磚券隧洞。


碑苑整排的碑碣,不知花了多少銀子換來的。


主宅區用大型照壁區隔空間。


秀芝亭院又名內院,是康家未成年兒女居住的地方。

 

    清光緒年間,逃亡到西安的慈禧回京途中,路過河南省鞏義縣康店鎮,當地康家拿出百萬多兩銀子,修建黑石關、縣城、官殿行宫和龍窰,作為接待之用,引起慈禧注意,說:“沒成想,這山溝裡還有百萬之家。”據說,這是“康百萬”之名的由來。

    明洪武七年(1374年)康守信從山西洪洞遷至鞏義康店定居,嘉靖年間六世祖康紹敬,運用他在洧川驛丞、山東東昌府大使任內培養出來的商業眼光,將山東的鹽運銷河南,將河南的糧棉運銷山東,奠定康家商業貿易的基礎。康熙年間,第十二世康大勇獨具眼光,經營漕運,走出河洛,從臨沂蘭水開始廣設倉儲運輸棧房,建立層層負責的掌櫃制度。第十四世康應魁在白蓮教亂時,拿到清軍10年的軍需布匹棉花的供應權,同時壟斷了涇陽布市,確保供需;而且大量購買土地,作為實業根基,使康家兩度高懸“良田千頃”金字匾額,也將家族事業推到最高峰。所謂“頭枕涇陽、西安,脚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應是這時候的寫照。

    慈禧口中的康百萬,應該第十七世的康鴻猷,本名康建德。同治年間,為了防堵“捻匪”,下令焚船,對康家黃河、運河的航運事業打擊很大,幸好還有廣大的土地,維繫著康家的生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那次接駕,“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可是換來的是什麼?不過一張金字招牌和一些不痛不癢的虛銜,不但沒圖到什麼商貿權利,而且朝廷每次想到填補日益空虛的國庫時,地方政府總會攤派給康百萬。

    到了十八世的康庭蘭,鐵路運輸大量的取代水路航運,他無可選擇了搭上民族企業的列車,他也看上了蘆漢鐵路和隴海鐵路交會的小縣城──鄭縣,開辦了大興公花行,從事棉花產銷業,另外還成立兩家棉花打包廠,運用現代科技及管理方法經營事業,有聲有色。但滿腔抱負終究敵不過時代動亂,中日戰爭嚴重的撲滅康家最後的掙扎,最後一代的康百萬也含恨以沒。

    為了發展康家事業,賣田賣地賣房總是有的,但作為康家事業的核心莊園,總不會也變賣了。從近代中國發展過程看,康家有些人或許被認為地主、富農而掃了出去,或許也有些成分好的人住了進來了,這裡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家族體系,這時才真正的解體。本來,一個時期的人,有一個時期的想法,大環境如此,誰也無可奈何。

    總覺得過去官商互相利用,官府給了商人好處,商人也回饋一些好處,有些好處給了國家,有些好處給了官員。給官員的叫賄賂,給政府的叫捐獻。過去或許掃除這種不正之風,把他當作反面教材,但現在“毀家紓難”的形象更符合需要,於是一部《河洛康家》電視連續劇,以晚清為背景,虛構了家道再復的康悔文和思想建步的康有恆兩代人的故事,作為愛鄉愛國的社會楷模。幸好我也沒興趣觀賞,否則心裡包袱必定更加沈重。

    聽說,康百萬莊園依據“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理念,臨街建樓房,靠山築窰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現在保留下來的建築,分寨上住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範圍實在太大,我只能匆匆走過棧房、作房和住宅區,少了實際生活在裡面的人,多少無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